-
篇名
時代的印記:《檀榭詩集》的出版及其意義
-
作者與職稱
姚夢桐
-
摘要
邱菽園(1874-1941)在戰前新馬甚至東南亞華人社會的詩壇有著崇高的地位。1924年,他聯同一群流寓星洲,愛好風雅的文人結成詩社——「星洲檀社」,並於1926年出版《檀榭詩集》。本文著重分析《檀榭詩集》的出版意義,至於集中詩篇不作深究。集中詩人以舊體詩為載體,書寫南洋特有的景致,並抒發從漂泊情懷到逐漸融入本土的心跡。記錄了20世紀20 年代中期部分舊知識份子的生活圖景及精神面貌。從「星洲檀社」的組成、活動到結集成書,讓我們看到文學傳播者之間的互動、文學接受者的反應情況。當時邱菽園是新加坡《叻報》的副刊主編,於是給檀社社友提供了發表詩作的機會。我們也看到某些社友的詩篇,得到社外文友的唱和。更因為邱菽園在海外的詩名,《檀榭詩集》成為傳媒把社友的作品介紹到海外。「星洲檀社」的成立,讓我們看到另一種文學傳播方式。詩集的編選工作全由菽園自行裁定,不願借助過江名士代為編選,宣示出他關心本土文學的心態。在邱菽園心中,中國與新馬的文學關係不是「主流」與「非主流」的關係,重要的是「當自固藩籬」,以免編選時名實不符,讓人取笑。這種不亢不卑,當家作主的的心態,比丘士珍重視馬來亞地方作家的主張還來得早。邱菽園為馬華文學保留了一份記錄當時文人雅集真相的文學遺產。
-
關鍵字
邱菽園、檀榭詩集、流寓文人、雅集、酬唱、本土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