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末(1887—1899)新加坡華社美術活動研究

  • 篇名

    十九世紀末(1887—1899)新加坡華社美術活動研究

  • 作者與職稱

    姚夢桐
    新加坡新華文學館研究員

  • 摘要

    本文根據《叻報》、《星報》、《天南新報》以及《日新報》的資料,搜索與書畫相關的告白,書畫家鬻字賣畫的情況以及傳統文人的文化活動,從而勾勒出一幅十九世紀末新加坡華社美術活動的面貌。
    19世紀末,刻印圖章,裱褙書畫的商店,生意非常競爭。《星報》與《天南新報》刊登名家字畫、紙筆以及各種字帖的告白。華人到新加坡之後,間中有的替顧客寫招牌、匾字或條幅中堂之類,有的以賣畫為生。流寓本地的畫家陳璧光,他為曾錦文譯著《SamKok》(三國演義)繪製插圖,頗有名聲,其畫作潤格相當高。
    由於新加坡的地理位置,過往的書畫家不少。朝鮮書法家尹溪石、中國書法家許綸亭、流寓香港的書法家潘飛聲都在報上刊登書畫潤格。這寫書畫家在藝術上有一定成就,因此,早期新加坡鬻字賣畫的活動,不致流於表面的商業活動,而是有了一定的文化深度。他們鬻字賣畫的活動,掀起了新加坡華社美術活動的序幕。
    當時傳統文人的題詠、來往書信以毛筆書寫,流傳下來的詩稿、印石圖章,讓我們欣賞一個特定時代的書法與印章藝術,也豐富了研究十九世紀新加坡華社美術活動的內容。傳統文人愛好書畫的風雅、篆刻藝術、清代民間的肖像畫、道釋畫,隨著華人南來而在新加坡傳承下來。

  • 關鍵字

    十九世紀末、新加坡、華社美術、圖章店、鬻字、賣畫活動、邱菽園、尹溪石、陳璧光

本篇發表於 文學, 歷史 並標籤為 , , , , , , , ,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