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泉州回族文化變遷中的伊斯蘭文化保存與傳承

  • 篇名

    論泉州回族文化變遷中的伊斯蘭文化保存與傳承

  • 作者與職稱

    陳旺城    
    佛光大學未來與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

  • 摘要

    中國回族,是民國以前中國伊斯蘭教徒通稱的回回,經中國大陸建政,所開展民族識別後而成為全國五十六個民族中的十個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之一。而泉州回族大多為五代由海上絲路入華的阿拉伯、波斯穆斯林後裔中,經宋元鼎盛而與當地漢族等,通婚融和者的後代,至元末明初才形成一個漢化最深的中國回族群體。其間經元末明初「亦斯巴奚」之役及反色目人事件而在泉州如丁姓遷晉江陳埭,郭氏遷惠安百崎、蒲氏避居德化、永春,即使是金吉後代也到明永樂五年明朝政府頒保護伊斯蘭教寺和教徒後,才搬回泉州清淨寺居住的民族分佈格局。

    泉州回族在中國東南儒家文化高度發達地區,儘管其受伊斯蘭宗教的紐帶作用,並在與漢族通婚、勸學、科舉、入仕、宗祠建立與宗族組織封建思維濃厚的環境影響下,文化變遷已不可擋,為求自存與發展,顯性文化趨同漢族,也在所難免。然而在心理意識為代表的隱性文化,也仍頑強保留其鮮明的民族特性,且突出在強烈的民族意識上。本文擬就其民族形成過程、歷史文物遺跡及民族風俗習慣中闡述其對伊斯蘭文化的保存與傳承事證與原委情況,藉以提供對泉州回族歷史興趣與關注者的反思與研究參考。

  • 關鍵字

    伊斯蘭、吉哈德、泉州回族、亦斯巴悉、文化變遷

本篇發表於 文化, 歷史 並標籤為 。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