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敦煌古跡景點旅遊俗文化考述

絲綢之路敦煌古跡景點旅遊俗文化考述

高國藩
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

摘要

作為絲綢之路上的敦煌,有三個古跡景點為唐人矚目:貳師泉、李暠廟及和田玉,在唐代就非常有名,而在敦煌民間旅遊詩《敦煌二十詠》傳播古今。本文論述了這三個景點旅遊俗文化中的民俗資料,對一批詩文作了細心的闡釋,有助於對傳統文化的研究和現實旅遊的開發利用。

關鍵字︰貳師泉、李暠廟、和田玉、旅遊

伯三九二九《敦煌二十詠•貳師泉》中文真跡
發表於 宗教, 文化, 文學 | 已標籤 , , , | 發表迴響

《易經》筮法與屈賦占卜

《易經》筮法與屈賦占卜

黃靈庚
浙江師範大學人文學院

摘要

屈原辭賦存在與《易經》密切關聯的因素,素為研究者所忽略,本文依據舊注略作疏理。清華簡《筮法》是專門傳授或指導用《易》卦卜筮的文獻,內容分為十七命,涉及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筮法》最大特點以兩卦為節,和包山、葛陵等楚墓出土的卜禱簡冊中出現的《易》卦完全吻合,說明楚人以《易》卦貞問,均以連用兩卦為原則。屈原〈離騷〉靈氛占辭連用兩「曰」,〈惜誦〉厲神貞卜也連用兩「曰」,其實即是《筮法》連用兩卦的體現,且依據「二重證據法」,而作全新探究。由此啟示,《楚辭》研究應該與《易經》密切結合,是研究《楚辭》一條新途徑。

關鍵字︰易經、筮法、靈氛兩曰、屈賦占卜

發表於 文學 | 已標籤 , , , | 發表迴響

三餘劄記:讀陳隆恪先生《同照閣詩鈔》隨筆三則

讀陳隆恪先生《同照閣詩鈔》隨筆三則

何廣棪
香港新亞研究所教授

西元1982年6月間,旅美學人汪榮祖教授(1940- )承上海復旦大學蔣天樞教授(1903-1988)委託,從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航郵寄下陳隆恪先生(1888-1956)所撰《同照閣詩鈔》(以下簡稱《詩鈔》)稿本影印本。全帙凡265頁,計錄古、近體詩930餘首,皆隆恪先生親筆書寫。影印本乃隆恪先生令媛小從女士(1923- )懇請天樞教授設法送往海外出版。適汪氏客座復旦教授美國史,將任滿返美。蔣氏遂求之汪氏,汪氏歸美後又將出版事轉請於余。
其時,余經營香港里仁書局,因素欽仰陳寅恪教授(1890-1969),遂尊敬及其兄長。《詩鈔》一書出版乃就隆恪先生手寫之本,按其原貌印刷300冊,1984年4月由香港里仁書局刊行。《詩鈔》面世後,余即用郵政寄贈小從女士、蔣、汪二氏各50冊,剩餘150冊,則分詒俞大維先生(1896-1993)(隆恪、寅恪之表弟兼妹壻),及臺、港二地學術界與陳氏兄弟相諗之友朋;餘書約百本,不久亦售罄。……………………..

發表於 學者消息, 文學 | 發表迴響

三餘劄記:駱鴻凱《文選學》與周貞亮《文選學講義》疑雲再考辨

駱鴻凱《文選學》與周貞亮《文選學講義》疑雲再考辨

王慶元
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

本文題目中所謂「疑雲」指兩個問題︰1)駱、周二書孰先孰後;2)二書及二書與黃侃著作文字雷同,所謂襲用或抄襲問題。
王立群《現代文選學史》書中,第一次提到周貞亮《文選學講義》,認為此書與駱書是現代文選學的代表作和奠基之作。駱鴻凱是黃季剛先生的高足,1937年中華書局出版了他的《文選學》,影響很大,學界稱為「新文選學」的開山之作。周為何許人,知道的人的確不多。簡單介紹之︰周為湖北漢陽人,生於1867年,前清光緒三十年(1904)進士,曾遊學日本。民國時曾任政府職,後轉入教界,任教南開、輔仁等大學,晚年執教武大,時為1929年。周可算為老一輩學者,在學術淵源上師事譚獻,是譚的高足。譚是清末文選學家和詞學家。周的著述很多,除了《文選學講義》,還有《目錄學》及通史(《魏晉南北朝史》),他還寫了詩、文、隨筆(為《晚喜廬隨筆》)等。現他的著作已納入「荊楚文庫」出版計畫。周書《文選學講義》正在整理,還未出版,大家看不到。我想等一、二年,周書就可以出版,供學習研究了。
………………………………………..

發表於 文學 | 發表迴響

三餘劄記:人面魚紋的意義

人面魚紋的意義

金春峰
人民出版社編審

中華文化猶如一棵大樹,從種子到發芽、生根、長榦,歷幾千年的發展,成為今天的參天大樹,技繁葉茂,豐富多采,光華奪目。文學、藝術、哲學、政治、宗教、倫理,無不自成體系;但它實際上是從一顆最初的種子發展起來的。亦如黃河、長江,一瀉千里,波浪滔滔,東流入海,但卻是從最初源頭的細流彙聚而成的。仰韶文化就是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的源頭。
夏鼐《中國文明的起源》指出,「五十年代發現和發掘的半坡遺址,現今成為仰韶文化早期的代表。它以精美的彩陶聞名名於世。……半坡文化年代是西元前5000~前4500年。彩陶的美術圖案,反映了當時的審美觀念。彩陶在中原地區後來到了龍山文化時期便衰退了。但是在黃河上游的甘肅青海地區,反而更為發展了。那裡的馬家窰文化和半山馬廠文化,都有圖案華麗的彩陶。年代則前者為約西元前3000年,後者為前2500~前2000年。1974-1980年,在青海樂都柳灣墓地發掘一千七百餘座以半山馬廠文化為主的墓葬,隨葬陶器達一萬餘件,其中彩陶壺、罐便有七八千件。現以五六四號墓為例,出土陶器便達九十一件之多,彩陶占八十一件,其中有七十三件為彩陶壺。」……………….

發表於 文學 | 發表迴響

三餘劄記:江湖俠骨已無多

江湖俠骨已無多

龔鵬程
北京大學客座教授

劇烈變遷社會中,知識份子常表現為俠。例如漢代末期,社會與文化都面臨著劇烈的變動,士風便往往表現為俠行,《廿二史劄記》卷五就指出:「自戰國豫讓、聶政、荊軻、侯嬴之徒,以意氣相尚,一意孤行,能為人所不敢為,世競慕之。其後貫高、田叔、朱家、郭解輩,徇人刻己,然諾不欺,以立名節。馴至東漢,其風益盛。舉世以此相尚,故國家緩急之際,尚有可恃以槽拄傾危。」
但這一時代的俠,畢竟只是消極的抗議者,只能以比一般人更刻苦更艱難的方式,去顯示俠行的可貴。卻不能積極地剷除社會的不義,以超越社會體制、打倒規範的行動,「絕出流輩」。這是由於那個時代的社會問題還不嚴重、文化變遷還不劇烈,晚清就不同了。………………………………

發表於 文學 | 發表迴響

臺灣閩南諺語中的鬼神仙佛研究

臺灣閩南諺語中的鬼神仙佛研究

李嘉琪
銘傳大學兼任講師

摘要

世界各地都有其自身流傳下來之諺語,反映獨自之承傳與民間信仰。其中有關鬼神仙佛等諺語相當多元,有許多在民俗及比喩上的特點,但有關於閩諺中所表現之台灣漢人信仰、被當做比喩或暗喩的指渉對象、以及其間替代性的有無等研究卻非常少。
本論藉由台灣閩南語中的鬼神仙佛相關諺語,指出台灣民間「乞丐神仙化」、「孔子公」、「客兄公」、「孔方兄」、「城門神」、「枕頭公」的比喩看神格化及仙格化現象。而諺語中酗酒、賭博、窮困、白吃白喝的人、食客、和女色,都被以「鬼」冠名,亦透過鬼格化來形容負面觀感的對象。
在民間被信仰之神鬼仙佛,某些被用在比喩或暗喩上有其傾向,具有可取代性。本論將以包含天佛菩薩或神仙精鬼等諺語為中心,説明其神格、仙格、鬼格化特徴,及可替性之結構特色。

關鍵字︰臺灣閩諺、神格化、替代性

發表於 宗教, 文化, 文學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

佛教中的蓮花座內涵小探

佛教中的蓮花座內涵小探

韓旭紅
廈門大學中文系碩士研究生

摘要

蓮花與佛教的關係十分密切。在寺廟中,佛菩薩多端坐或站立於蓮花寶座之上,意其身、語、意清淨自在。因此,也可以說「蓮」就是「佛」的象徵,具有離汙生淨之意。釋迦牟尼佛就是在這五濁惡世中修煉成佛的,猶如蓮生污泥,卓然獨立。人世間不潔之物、意障和心障的污泥塵土數不勝數,蓮花四季盛開,出淤泥而不染,是潔淨之美與斷滅的象徵。佛教將人生視為苦海,從塵世到淨界,從諸惡到盡善,從凡俗到成佛是一個解脫過程,與蓮花生長過程相似,在濁世中而超凡脫俗,不為業障所汙,悠然開出清淨之美的鮮花。《大正藏》經典記載蓮花有四德,一香、二淨、三柔軟、四可愛,賦予蓮花獨特的涵義。這是十分貼切的。

關鍵字︰蓮花、離汙生淨、潔淨之美、超凡脫俗、蓮花四德

發表於 文化, 文學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

馬端臨《文獻通考》之〈詩序〉觀

馬端臨《文獻通考》之〈詩序〉觀

劉學倫
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文學院講師

摘要

探討孔子是否刪《詩》、興廢〈詩序〉、〈詩序〉的作者、淫詩說,皆是宋代《詩經》學關注探討的焦點,其中又以朱熹之說最具代表性。馬端臨師承朱子後學的門人曹涇,於《文獻通考》之中也屢屢引述朱子的觀點,在學術思想上多承繼朱子,惟對〈詩序〉看法和其大相逕庭,相去甚遠。馬氏在《文獻通考.經籍考》中有兩則長達六千多字的按語,以反對朱子《詩》學為核心,提出了他個人對孔子取捨《詩》之原則、〈詩序〉不明作者、反對淫詩之說和〈詩序〉不可以廢的四個觀點。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馬氏信而有證的態度,以及不違聖人之旨意的思想。

關鍵字︰馬端臨、《文獻通考》、詩序

發表於 文化, 文學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

水落石出 從米芾的紫金研帖談蘇軾對硯的品評兼及宋人潤筆風氣

水落石出從米芾的紫金研帖談蘇軾對硯的品評兼及宋人潤筆風氣

高顯瑩
宜蘭大學講師

摘要

《紫金研帖》 是米芾晚年之作,現存於國立故宮博物院,大意是米芾敘述自己心愛的紫金研被蘇軾帶走後,差一點成了蘇軾陪葬品的事情。但故宮釋義以「借」字交代這塊紫金研到蘇軾手中的狀況,並推論這是文人爭硯風波 ,與我所知蘇軾一生收受有度並宋代潤筆之風似有不同。
蘇軾是宋代四大書法名家,對文房四寶中的硯台,自有其品評看法,而在他的詩文集中,也有多首述及硯台之作,蘇軾晚年會指明紫金研作為陪葬品,相信對紫金研喜愛有加,然而,蘇軾豈是奪人所愛之人?究竟這塊紫金研為何到蘇軾手中?而之後為何米芾反對紫金研陪葬?紫金研何以成為蘇米之愛?本篇將從蘇軾何以拿到紫金研的過程、宋人潤筆風氣、蘇軾對硯的了解,蘇米對紫金研的共賞,以及米芾何以反對以硯入殮的原因,作一探析,並為整起事件提供一個水落石出的論述。

關鍵字︰蘇軾、米芾、紫金研、潤筆

發表於 文化, 文學 |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