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達良教授(1934-1999)論著知見錄

李達良教授(1934-1999)論著知見錄

孫廣海
香港公開大學教育及語文學院客座講師

摘要

時光荏苒,在吟咏李達良教授《弘齋詩初集》詩篇之時,思緒不自覺地回到大學時代之青蔥歲月,恍如夢幻。
七四至七八年,余就讀中文大學聯合書院中文系,乃李達良教授學生。憶記大二時選修李師《詩選》課,課業需作詩,余以一首押平聲韻「樓」、「愁」之詩,搪塞過關,至今仍感汗顏。七六至七七年度大三學位考試,余選考達公之《後漢書》,雲臺廿八將之故事、范蔚宗出色之論贊,達公娓娓道來,令吾等學子如醉如痴,其訓誨之言,至今仍未敢忘。
大三中文科上課地點,輪番至崇基學院,檢附之照片,便是毫無架子之李師和余等數位男生,在崇基教堂大門前之合照,前排由左至右:高繼標、李師達良、馬力;後排由左至右:鄭楚雄、劉世燦、司徒元、麥中成、孫廣海。 印象中達公最親昵我們,尤疼愛中成兄,原因是中成兄肥胖體型略與他相近。惟今達良教授、馬力先生俱已作古,思之憮然。轉眼一晃四十年,筆者草撰此文以緬懷吾師,理固宜焉。
於遍蒐中大、港大圖書館書刊後,輯成本文,將各條資料爰分:專書編著、論文札記、詩詞文章三類,附錄李達良教授小傳。拙文所述雖卑之無甚高論,僅藉以表達後學對前輩學人尊崇之意,其間赤誠之心,讀者幸可體會云。

關鍵字︰李達良教授、論著知見錄、碩果詩社、甲骨卜辭、弘齋詩初集、聯合校刊

發表於 文化, 文學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

原住民族口傳文學: 以阿美族生活習俗與風貌為例

原住民族口傳文學:以阿美族生活習俗與風貌為例

黃 于 佛光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生/中央通訊社國內編輯

黃東秋 佛光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第二任主任兼所長/原住民族文化與傳播研究中心主任

摘要

開始進入中文文學之堂奧,頓然理解到語言與文化間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語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亦是文化的載體。誠如從數位阿美族耆老言談分析中理出彼此間巧妙的關係:「Mi-hoka’ to faloco’ a ma-tayal, ma-sanengsengkona-tayal-an.開闊的心胸使工作輕鬆又順利」;hoka’的詞彙概念意義(conceptual meaning)是「鬆解」,衍生出「給予與分享」的文化內涵意義(connotative meaning)和「敞開心胸」的搭配意義(collocative meaning),從而詮釋出了原住民文化的給予與分享的世界價值觀(朱曉玲 2005;李來旺2005)。這樣的詞彙所底蘊的文化意涵,讓台灣這塊土地上再次綻放著原有的希望與份圍(徐東林 2006)。
我們要「活」出歷史,原住民過去的歷史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活」出來的。歷史對原住民來說,不是去「讀」的,而是去「經驗」的。唯有「具體的活動」、「活生生的語言」才能真正延續自己民族的根。本篇文章分享真實的台灣最大原住民族中的阿美族的生活習俗與風貌。也唯有每個原住民自己愈是親身深入自己文化的領域,愈是覺得自己的渺小(Anonby, Stan J. 1999)。從發覺祖先們是多麼睿智,從大自然界中自己創造了許多優良的社會結構典章制度、留下了許多有價值的經驗知識後,愈覺得自己文化的寶貴,可資充實人生的智慧很多。認同自己是原住民確實值得驕傲,讓我們再共同攜手讓文化再生,使每個族人確實辨識自己民族真正的貌,尋獲自己的根。

關鍵字︰主體文化詮釋權、概念意義、內涵意義、搭配意義

發表於 宗教, 文化, 文學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

新加坡曾氏宗親會及其對曾子思想的接受

新加坡曾氏宗親會及其對曾子思想的接受

楊松年
泉州雲蓋寺大觀書院山長、前臺灣佛光大學文學所教授、前新加坡國立大學漢學研究中心副主任

摘要

本文介紹新加坡曾氏宗親會及論述宗親會對曾子思想接受的情況。論文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參訪新加坡曾氏公會的記錄,第二部分是作者從公會會所所見的文物,紀念特輯,公會實地的參訪,和公會負責人的訪談等資料,分析新加坡曾姓族人對曾子思想的看法。

關鍵字︰新加坡曾邱公會、新加坡潮州曾氏公會、龍山堂、曾參、孝道、忠恕之道

發表於 文學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

清水祖師信仰與泰國閩籍華僑華人

清水祖師信仰與泰國閩籍華僑華人

范 軍
泰國華僑崇聖大學 中國語言文化學院

摘要

清水祖師是東南亞華人福建社群集中信奉的神靈。論文試圖以文獻分析的方法釐清清水祖師是如何由真實的歷史人物演變為地方保護神的;以人類學的方法界定了清水祖師信仰是屬於文化小傳統的具有分散性宗教色彩的民間信仰。清水祖師的信仰是凝聚福建籍移民社群的精神紐帶,順興宮則是泰國閩籍華僑華人公共聚會和處理公共事務的場所,海外華人保留的完整民間信俗對祖籍國文化反哺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字︰清水祖師、民間信仰、小傳統、閩籍華僑、文化反哺

發表於 文化, 文學 | 發表迴響

敦煌本西王母與黃帝崆峒山問道 旅遊俗文化考述

敦煌本西王母與黃帝崆峒山問道旅遊俗文化考述

高國藩
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

摘要

敦煌莫高窟壁畫上記載著西王母神話,它與道教崆峒山黃帝養生問道主旨甚有關係。我們到敦煌和甘肅涇川去旅遊,就會遇到與之相關聯的崆峒支山――回中山的王母宮與黃帝問道廣成子古跡,每個景點相得益彰都蘊含著深厚道教崆峒山俗文化底蘊。道教文物的保護應當特別重視所有古跡的弘揚與保護,而是旅遊的內容更加豐富。本文對一批有關崆峒山王母宮與黃帝問道等古跡及其古典詩文作了細心闡釋,有助於歷史文化研究和現實旅遊文化開發利用。

關鍵字︰敦煌、西王母、道教崆峒山、養生文化、涇川

發表於 文學 | 發表迴響

試論《地藏經‧見聞利益品》長行重頌的互文情況

試論《地藏經‧見聞利益品》長行重頌的互文情況

陳煒舜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摘要

〈見聞利益品〉為《地藏菩薩本願經》十三品中唯一有重頌者。此品為唐代中土以貞觀鏨刻本《地藏經》(僅含今本的上卷四品)為基礎的增益之作,並非譯自梵文。其以觀音啟問開端,採用重頌蓋有呼應觀音法門經典〈普門品〉之意;採用七言偈頌而捨〈普門品〉之五言形式,固因唐代以後七言詩歌逐漸成為主流,蓋亦緣於《地藏經》託名之譯者實叉難陀在武周時期翻譯八十華嚴重頌時採用了七言體。本文嘗試比對此品長行與重頌之間的互文關係,以見中土佛教典籍之重頌撰構情況於一斑。

關鍵字︰《地藏菩薩本願經》、〈見聞利益品〉、重頌、互文、中土佛典

發表於 未分類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

華人文化研究第四卷第二期徵稿

本學會,南洋文化學會,成立之宗旨為結合各地對華文文學及中華文化學有專精之學者與社會人士,共同探討東南亞華文文學及華人社會文化之各項議題,提供思想交流,互相學習之平台。本學會為除了經常舉辦國際學術會議,另出版學術半年刊「華人文化研究」,每年六月、十二月出刊,至今已出版七期。 繼續閱讀

發表於 宗教, 文化, 文學, 歷史 | 已標籤 , , | 發表迴響

世界華人文化學術研討會-第七屆關聖帝君國際學術研討會

繼續閱讀

發表於 民間信仰 | 已標籤 , , , , | 發表迴響

除卻棗梨無別好 何廣棪教授訪談錄

  • 篇名

    除卻棗梨無別好何廣棪教授訪談錄

  • 訪談及整理

    孫廣海

  • 摘要

    何廣棪教授(1940- ),字碩堂,號弘齋,祖籍廣東省鶴山縣。早歲追隨羅元一(香林)、李幼樁(璜)、王懷冰(韶生)諸教授問學最久,獲益良多。其後則親炙饒選堂(宗頤)教授,以迄於茲。良師耳提面命,言教身教之餘,品學日以進。終乃獲香港新亞研究所文學博士學位。民國八十二年(1993)東渡赴臺,受聘臺灣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教授,曾兼所長,留臺凡十六年,培養修畢博、碩士學位研究生近百名。民國九十八年(2009)榮休賦歸香江,仍出任新亞研究所教授兼教務長。2011年獲聘為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榮譽研究員。平素勤於治學,著述頗富,以鑽研李清照、陳振孫成績較著而負盛名,甚受海峽兩岸三地學人矚目與揚譽。

發表於 未分類 | 發表迴響

到處留心皆是學,隨時養性便為仙 李勉教授訪談錄

  • 篇名

    到處留心皆是學,隨時養性便為仙李勉教授訪談錄

  • 訪談及整理

    李嘉玲

  • 摘要

    李勉教授(1919-2015),家名李華表,字君勉,浙江省縉雲縣人,中山大學文學碩士,曾任臺灣師範大學、國立成功大學教授,嘗獲邀擔任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美國賓州大學、芝加哥大學、北京大學、廣西師範大學、陝西師範大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浙江大學等地講學。服務教育界四十餘年至民國七十八年退休,曾開設國文、史記、老子、莊子、宋詞古唱、書畫等課程,兼習書畫,行書、楷書、山水、花鳥皆各成專輯行世。著作有《老子詮證》、《管子今注今譯》、《莊子總論及分篇評注》、《莊列二子比較研究》、《史記七十篇列傳評注》、《古書疑義辨證》、《歷代詩詞論證》、《詩詞曲通論》、《詞曲概論及精選評注(附宋詞古唱)》、《詩詞作法唱法通考(附宋詞唱譜一)》、《宋詞古唱考定》、《詩經探義》、《詞曲論釋》、《中國京劇名劇唱譜及琴譜考定》、《文字學概要》、《千字文解注》、《訓詁學述要》、《聲韻學》、《四書釋疑》、《大學國文通解》、《中國歷代文學批評》、《中國聖經》、詩集、詞集、文集、書畫集等三十八種;民國四十五年,教育部全國書畫展優選、民國五十七年中山文藝獎古體詩首獎;研究著重宋詞古唱法,經十二年考證,對比各種遺譜,考定三十八調,改寫成現代簡譜。晚年旅居美國費城,講學不輟。民國九十四年至北京大學、西安陝西師範大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杭州浙江大學講授宋詞古唱。民國九十六年北京《詩學之星杯》世界傑出華人詩詞藝術大賽「詩學大師」榮譽稱號、第一屆《中華國粹杯》當代百家詩詞聯大賽「詩學狀元」榮譽稱號,北京華夏龍吟詩書畫研究院名譽院長。

發表於 學者消息, 文學 |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