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文學》及其小說作品探析
張相明、劉林琳 都江堰國學院學員
本文試從《都江堰文學》產生的歷史、文化、時代背景,以及它的辦刊宗旨等,探尋其產生的現實必然和文化人的理想與擔當;從封面、封二、封三,以及欄目設置等,研析其地方性、綜合性、權威性之特質;從小說作品的內容、風格等,揭示其深刻而高水準的藝術追求;從其辦刊以來的得與失,冀其能不斷進步 ,擁有美好的發展和未來。
文化、宗旨、封面、欄目、小說、視野、世界名城
華人民間信仰的二重特性: 以印尼丹絨檳榔關聖廟為例
蔡桂芳 中國華僑大學碩士研究生
丹絨檳榔市的關聖廟是來自由福建詔安東山社群建立的。和印尼的其它眾多的華人廟宇一樣,經過初創、繁盛、受排擠、重建、再生的歷程。在整個歷程中,武聖廟展示了當地華人信仰的二重特性——中華性與當地性 。 本文是以在地的視角,從個華人民間廟宇的研究者的立場,探討東山的關帝信仰傳播到印尼之後,經歷政治與社會變遷,其二重特性——中華性和當地性的消長。 論文從武聖廟是源自東山銅陵關帝廟的地緣兼業緣的廟宇說明其中華性的根本。然而,業緣性的消失和地緣性的減弱使二重性悄然消長。在110餘年的發展過程中,關帝聖誕慶典的連續舉行,促成樂中華性與當地性的融合。1967年至2000年印尼的排華政策根本改變了中華性。2000年解禁後,武聖廟在經過30餘年的中華文化的黑暗期,回復其二重性的激蕩,並在面對挑戰的條件下,負起新的時代任務。
丹絨檳榔市、武聖廟、中華性、當地性、排華政策
當代「文士書」的展覽特徵
張旭敏 北京大學文學博士
2015年9月,「墨家——龔鵬程書法作品展」在浙江美術館隆重開幕。龔鵬程先生是當代蜚聲海外的知名學者,博涉多優,其書法作品文質相和、技道兼修,始終牢系書法傳統的詩文根本,以文人特色的藝術個性卓然成家。「墨家」展覽意在呈現龔先生長期以來在書法領域的實踐與理論成就,宣揚龔先生「重振文人書法」的時代倡議,憑藉深厚的精神文化底蘊成為近年來國內書壇最具文人特質的代表展覽之一。 該展以「文士書」為號召,在現代展陳形式的構建中,從彰顯書法本質與人文精神、注重學術主題與展陳設計、強調展品內涵與藝術個性、提升文化審美與社會認知等方面,具體反映了當代文人書法展覽的主要特徵。
文士書、展覽特徵、藝術個性、文化審美、社會認知
從唐朝五代四川地區造像論述:餓鬼眷屬與大悲觀音造像的關係
黃君榑 北京大學
五代時期川地湧現一批有特定藝術規範的大悲觀音造像,其特點便是伴以貧者、餓鬼兩種眷屬形象。本文以當中餓鬼形象為研究對象,論述其由來是基於經軌的藝術啟發,並且結合川地尚鬼、崇巫的風俗相輔而成。繼而以貧者、餓鬼並置的形象,論述餓鬼在經軌記載和時人心中作為值得憐憫的對象存在,故此雕以餓鬼並非畏鬼,而是憐鬼,以石造雕像的方式讓其得以永久獲得大悲觀音的救助。
四川地區、大悲觀音、餓鬼形象、餓鬼眷屬、石造雕像
論范仲淹對秋思詞的開拓——與柳永相比較
李小妮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碩士班
范仲淹傳世的詞作很少,僅有《范文正公詩餘》一卷,共六首詞作。而本文要分析研究的,是范仲淹秋思詞中的新意和特點,從而探討他對這一類題材詞的開拓。范仲淹與柳永同時代,秋思詞中亦有相似之處。葉嘉瑩先生認為柳永將詞中「春女善懷」的情思開拓為「秋士易感」的哀傷,施議對先生亦有相似的觀點,本文嘗試通過范柳二人的詞作比較,來討論范仲淹的詞在這一部分的貢獻。
范仲淹、柳永、秋思詞、比較
牛肉麵、小籠包、珍珠奶茶:台灣漢人社會飲食文化特性與國際美食的形成脈絡
李嘉琪 銘傳大學應日系兼任講師
台灣社會存在各種現象,其中最貼近也深入日常生活的便是飲食文化的變容。不同飲食文化因族群的移動與外來企業的進駐,對其國家社會的生活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受容。如果飲食可做為一種論述方法,那華人飲食文化發展,可能包含複雜殖民史帶來的後殖民/現代飲食。 本文以台灣漢人社會為主要對象,以當前多元族群的飲食文化取向與環保飲食概念所形成的多元混雜形態來討論此問題。再以台灣人社會中代表外國的飲食如「松板豬」、「廣島燒」、或是「油切茶」為例,寫實地反映出台灣在飲食方面的怪誕寫照,説明「難以建立能被普遍接受的後設叙事」後現代狀況。 以「牛肉麵」、「鼎泰豐小籠包」、「珍珠奶茶」為例,指出其是隨著移民人口的移動,經由跨國抵達殖民地後對原來料理提出修正所產生之特性。亦探析台灣飲食文化在全球化轉型脈胳下,以後現代為背景指出台灣國際性美食已從台灣抵達世界各大城市,跨國的流動使台灣由資本主義發展而成的跨國資本主義,進而改變了當地社會的飲食文化情境。
台灣飲食文化、後現代、全球資本主義、台灣漢人社會、多元族群
易牙祭典:華人世界唯一文化襲產
鄧文龍 臺灣文藻外語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吃,是中國人的國粹。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就一定能將食物發揚光大。中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戰國策》裡述及易牙是位經擅烹調的大廚師,以「煎熬燔炙」(燔炙作法類似燒烤)方法,為齊桓公調理美味;從此他成位美食的神祇,清代以來,不少地方的廚業茶莊、酒樓,尤其是飯館的廚師,每當收徒時,必祭祀易牙,獻上投師狀、敬師酒,藝成時必辦出師宴。在臺灣每年祭祀易牙時,飯館都有一套完整的祭祀易牙儀式,主祭者必是掌廚師傅,而廚師們都要各逞妙計,供獻菜肴不分葷素,所供菜品,一人不同一人,個個用盡心思,各顯廚藝,而後呈上供桌,從上所知為何他是目前廚業供奉的祖師,也由於他長於辨味,善於調味,且精於烹調、刀法技術,更是華人世界裡文獻記載第一位開創五味食療法的廚師,做的菜肴酸咸甘淡,美味適口,廚業界認為他傳下廚藝,故供奉為祖師爺。目前臺灣地區的君臣宴,傳自古代從皇帝欽賜宴請狀元的宮廷菜,至新科狀元將君臣宴的菜色與典故傳入臺灣。早期的臺灣民間廟宇也將君臣宴用於祭祀神明上,一切禮節、菜色儘量仿照宮廷情節,再加上百姓們崇天敬神的禮節,形成了一個祭祀神明的祀宴大典,來祈求神明保佑,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百姓四時無災、八節有慶。 由於戰亂的因素,中國與其他華人地區的易牙廟宇祭典均已經消失,只留下臺灣地區擁有華人世界唯一擁有此特殊祭典的地方,希望透過此研究讓此特殊祭典能被保留下來,讓大家從祭典中瞭解吃的文化意涵。
飲食文化、君臣宴、象徵、祭典、文化保護
《楚辭書目五種正續編》補考
陳煒舜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1961年,姜亮夫先生《楚辭書目五種》脫稿。全書分為「楚辭書目提要」、「楚辭圖譜提要」、「紹騷隅錄」、「楚辭札記目錄」、「楚辭論文目錄」五種,而「楚辭書目提要」又分為「輯注」、「考證」、「音義」、「論評」四類。這大致反映了楚辭學的範圍和主要內容。1987年,姜氏門人崔富章先生編成《楚辭書目五種續編》,裨補了正編的闕漏不足。時至今日,二書已成為楚辭研究者之津筏。然而,由於時代隆替,書海浩繁,《楚辭書目五種正續編》仍有未盡美善之處。有見及此,本文考察兩書若干種楚辭著作的提要,逐一辨析,並加以補充,以求盡善盡美耳。
姜亮夫、楚辭書目五種、著作提要、楚辭學
關於李商隱的一些探尋
宋寧娜 蘇州大學教授
李商隱的詩向來以難解聞名,歷代學者為之付出了許多心血。元遺山《論詩絕句》云:「望帝春心托杜鵑,佳人錦瑟怨華年。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就是說李商隱的許多詩含義蘊藉,令人費解,成為千古之謎。清代朱鶴齡、何焯、馮浩、程應星、張采田等前輩潛心鉤沉,皆有心得;現代葉蔥奇、劉學鍇、余恕誠諸先生系統彙集整理資料,為後人研究提供極大方便;吳調公、周振甫、楊柳等學者為此殫精竭慮,作出極大貢獻。但是,關於李商隱的生卒年、社會聯繫、情感經歷,尤其是李商隱許多詩的內容還沒有完全得到破譯,對其人其詩評價尚待進一步探索。
李商隱、韓愈蘊藉、生卒年、社會聯繫、詩評價
敦煌文書鳩仗敬老風俗與《周易》
高國藩 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
改革開放後中國已形成敬老風俗新風尚。是我國自古以來敬老傳統文化的延續。本文以敦煌唐人鳩杖敬老風俗為視角,廣泛網羅古典文獻,深入探討了鳩鳥崇拜的民俗流變;因有國學第一經典–《周易》占卜貫穿其中,遂促使敬老風俗形成其哲理性特點,逾增加了我國敬老傳統文化的魅力。
敦煌、鳩杖、敬老、周易、鳩鳥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