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海外學者的角度論述寺廟文化探討的意義: 以泰國寺廟為主的觀察

  • 篇名

    從一個海外學者的角度論述寺廟文化探討的意義:
    以泰國寺廟為主的觀察

  • 作者與職稱

    楊松年
    世界華人民間信仰文化研究中心學術顧問團主席

  • 摘要

    本文以主要以泰國寺廟為例,強調在大學殿堂以外民間寺廟探討的意義及其重要性。論文分三方面論述。
    一、寺廟與中華文化傳承的關係,說明中國境外的中華文化是遍及世界各地,境外的傳統文化雖然有在地的特色,但是和中國本土文化是血肉相連,牢不可分的。
    二、以泰國寺廟在地發展和變遷為例,指出文化的在地發展,因時因地不同,必然有在地的特色。
    三、寺廟在它過去的發展中,也常常和歷史事件掛鉤。各地社會人物和寺廟僧人,也常跟當地的社會團體與政府高層有著密切的聯繫,從而為當地的華人社會作出重大的貢獻。四。此外寺廟也反映當地民生的許許多多要求,並在精神上滿足他們的要求。文末作者表示:目前我們密切關心海絲路,一帶一路。海絲路是連接大陸與海外的道路,路要有效的通,境外文化的情況必須全面的把握就要把握。在進行一帶一路的聯繫上,海外寺廟文化也應該清楚地瞭解,因為海外寺廟文化,包含著一頁頁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史,包含著一頁頁海外華人的移民史,包含著一頁頁海外華人的生存發展史,包含著一頁頁中國和海外的關係史。

  • 關鍵字

    泰國寺廟、文化傳承、本土變遷、在地發展、人物與社會、文化和民生

發表於 民間信仰 | 已標籤 , , , , , | 發表迴響

中有足樂,茹荼如飴:楚辭學家黃靈庚教授訪談錄

  • 篇名


    中有足樂,茹荼如飴:楚辭學家黃靈庚教授訪談錄

  • 作者與職稱

    訪問及整理︰鮑宗偉

  • 摘要

    編者按 黃靈庚教授(1945-),浙江浦江人,浙江師範大學資深教授,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生導師,浙江省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浙江師範大學江南文化研究中心首席專家,中國屈原學會副會長,國家教育部文科基地首都師範大學詩歌研究中心兼職教授。專攻文字、音韻、訓詁、文獻學,重點為楚辭文獻。出版學術專著《離騷校詁》、《楚辭異文辯證》、《楚辭要籍解題》、《楚辭章句疏證》、《楚辭集校》、《楚辭與簡帛文獻》、《楚辭文獻述要》、《訓詁學與語文教學》、《唐詩異文詞義研究》九部。主編《呂祖謙全集》、《十七史詳節》、《重修金華叢書》、《楚辭文獻叢刋》、《宋濂全集》、《衢州叢書》等。完成「楚辭詞義研究」(1998)、「楚辭章句研究」(2002)、「楚辭與簡帛研究」(2006)、重點課題「楚辭文獻精萃匯刋與研究」(2010)四項以研究楚辭為內容的國家社科基金課題,完成教育部重大課題「先秦兩漢六朝詩歌實體研究」(2005)、省社科重大課題「呂祖謙全集整理與研究」(2003)。目前正承擔第五項國家社科基金「東亞楚辭文獻志」(2013)。著作《楚辭章句疏證》獲2009年教育部人文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呂祖謙全集》、《十七史詳節》獲2009年浙江省人民政府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呂祖謙全集》獲2010年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提名獎;《楚辭集校》獲2012年浙江省人民政府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楚辭與簡帛文獻》2010年被收入《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獲2013年浙江省人民政府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先後在《中國語文》、《文學評論》、《文史》、《漢學研究》、《中華文史論叢》、《中國文哲集刋》、《文獻》、《復旦學報》等刊物上發表等學術論文百餘篇。

  • 關鍵字

    黃靈庚、鮑宗偉

發表於 學者消息, 歷史 | 已標籤 , | 發表迴響

驥老猶存萬里心:呂正惠教授訪談錄

  • 篇名


    驥老猶存萬里心:呂正惠教授訪談錄

  • 作者與職稱

    訪問與整理:黃文倩

  • 摘要

    編者按 呂正惠先生,1948年生於臺灣嘉義。先後任教於臺灣清華大學中文系與淡江大學中文系,主要研究唐詩與兩岸現當代文學,2014年2月自淡江大學退休。呂先生是臺灣著名的統派文化人,曾擔任中國統一聯盟第八屆、第九屆主席、現任臺灣人間出版社發行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退休後先後受邀至大陸重慶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北京清華大學等校擔任客座教授,曾受邀至首都師範大學、北京大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師範大學、上海大學、廣州外語外貿大學、吉林大學、東北師範大學等校作專題演講,目前為重慶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客座教授、臺灣清華大學、淡江大學榮譽教授。著有:《小說與社會》(1988年)、《杜甫與六朝詩人》(1989年)、《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1989年)、《戰後臺灣文學經驗》(1992年)、《文學經典與文化認同》(1995年)、《CD流浪記》(1999年)、《殖民地的傷痕──臺灣文學問題》,(2002年)、《台灣文學研究自省錄》(2014年)等。

  • 關鍵字

    呂正惠、黃文倩

發表於 學者消息, 文學 | 已標籤 , | 發表迴響

蕭子良年譜簡編

  • 篇名


    蕭子良年譜簡編

  • 作者與職稱

    廖蘭欣
    國立東華大學中文系

  • 摘要

    蕭子良為南齊竟陵王、西邸文學集團代表人物,長於詩文及佛學,對齊梁文學及文化有較大影響。本篇嘗試撰構蕭子良年譜,以就正於方家。

  • 關鍵字

    蕭子良、西邸文學集團、竟陵八友、南齊文學

發表於 學者消息, 文學, 歷史 | 已標籤 , , , | 發表迴響

文學出版的合拍-論鄭振鐸編輯時期《小說月報》的出版模式

  • 篇名


    文學出版的合拍-論鄭振鐸編輯時期《小說月報》的出版模式

  • 作者與職稱

    黃淑惠

  • 摘要

    作為現代文學的載體,《小說月報》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重要的文學期刊,有其特殊的現象值得探討,本論文以鄭振鐸主編時期的《小說月報》為論述,探討的主題為:鄭振鐸貫徹於《小說月報》的編輯理念、文學研究會的創作群體、商務印書館的出版角色,《小說月報》的論述透過「鄭振鐸」的編者視角,呈現編者的意識主導刊物走向,以及隱含其間的文化過濾趨向。
    文學研究會的社團運作,文學場域的知識群體,以《小說月報》為媒介,完成作品的生產和流通,體現對現代文學的傳播及影響。文學作品在傳播後的效果,本身就體現了社會對作品的評價,由創作者到讀者的過程,傳播方式引導讀者的評價、釋義,引起更多讀者群對文學活動的參與。再者,《小說月報》作為商務印書館最重要的文學刊物之一,其運作方式與商務印書館的經營策略有著密切的關係,從這層意義上來看,商務印書館秉持一種商業本位的立場,這種保守的立場對《小說月報》和文學研究會的發展,也許有某種程度的制約,但從商業立場而言,相對提供了支持和保證。
    本論文說明(一)鄭振鐸的編輯理念──編者意識主導刊物走向;(二)文學研究會的創作群體──文學場域中的知識分子;(三)商務印書館的出版角色──文學傳播的中介角色。在不同的角色當中有其適切的位置,成就了文學出版的合拍。

  • 關鍵字

    鄭振鐸、小說月報、文學研究會、商務印書館

發表於 文學, 歷史 | 已標籤 , , , | 發表迴響

從一幫獨大到五幫共和:柔佛巴魯華社潮人幫權的消長

  • 篇名


    從一幫獨大到五幫共和:柔佛巴魯華社潮人幫權的消長

  • 作者與職稱

    蔡桂芳

  • 摘要

    從19世紀中期開始,潮人利用港主制度的體制、玄天上帝信仰以及柔佛統治者對義興公司的獨尊,在柔佛建立了強勢的幫權。義興公司通過對神廟、義山的掌控以及1855年柔佛巴魯開埠以後的每年遊神,展示潮幫的幫權勢力。
    柔佛政府「獨尊義興」,以義興是唯一的合法會黨,並開放給所有華人參與。義興在華人社會享有最崇高的威信,華人移入柔佛巴魯,縱有各自的邦群認同邊界,在華人社會的整合上均需納於義興之領導,由此形成了「獨尊義興,五幫共和」的格局。
    20世紀的柔佛巴魯華社,由於:(1)1917年柔佛蘇丹伊布拉欣廢止港主制;(2)柔佛巴魯的發展,其它幫派的崛起,尤其是廣肇幫群與黃亞福;(3)1914年柔佛州政府州議會議決同意解散義興公司,1916年義興公司奉命解散;潮幫獨大的形勢不再。
    1913年創立的寬柔學校,是五幫共建公學的開始;1922年的華僑公所在體制上保證了五幫共和的實踐。象徵五幫共和的柔佛古廟每年舉行遊神,近年來規模更為擴大,參與人數達30萬人,被譽為「人神的嘉年華會」,也入選為國家的非物質文明遺產。儘管如此,柔佛古廟眾神的排列、出遊的次序還是保留了尊重潮幫領導的象徵意義。

  • 關鍵字

    港主制度、潮幫、義興公司、玄天上帝、五幫共和

發表於 文化, 歷史 | 已標籤 , , , , | 發表迴響

伊斯蘭蘇菲主義旋轉及其宗教內涵初探

  • 篇名


    伊斯蘭蘇菲主義旋轉及其宗教內涵初探

  • 作者與職稱

    朱軒宇 西北大學歷史學院學生

    陳旺城 臺灣佛光大學宗教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 摘要

    蘇菲派是伊斯蘭教之中的功修神秘派系,在伊斯蘭教史的中後期,扮演著傳教的重要角色。在蘇菲發展後期的活動中,詩歌、舞蹈常常作為蘇菲教團的特色,其中旋轉舞是蘇菲主義毛拉維教團特有的宗教儀式,而當代世界各地也湧現了以旋轉體驗為內容的蘇菲靜心團體。文章以蘇菲旋轉為研究物件,通過對旋轉舞在蘇菲的發展史中的地位、旋轉的操作及其宗教內涵、筆者自身參與的蘇菲體驗進行分析,以此作為研究旋轉與蘇菲思想的關係及其發展狀態的一個視窗。

  • 關鍵字

    蘇菲主義、毛拉維教團、旋轉舞、混化、魯米

發表於 文化, 歷史, 民間信仰 | 已標籤 , , , , | 發表迴響

再探鄭成功的英雄傳說

  • 篇名


    再探鄭成功的英雄傳說

  • 作者與職稱

    游建興
    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 摘要

    中、外與鄭成功相關研究的成果,質與量方面都很豐富及精采。研究領域包含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宗教信仰等範圍廣泛。本文嘗試運用社會學大師韋伯所提出,統治類型的理論為研究切入視角,輔以神話學領域中劍橋學派的「通過」儀式,以鄭成功相關傳說內容為對象,針對其英雄形象的出現,取得追隨者的接受,並接受不斷地驗證,以證明其卡理斯瑪能力的有效性為主軸,來詮釋鄭成功生前、死後諸傳說的出現,與背後隱藏的可能意義。經由上述研究方法與途徑,不論生前或死後,他都被以卡理斯瑪類型領袖的模樣,受到追隨者們的擁護,以致在他領導之下的反清復明大業,得以持續十多年不間斷,且直接帶動了原本係屬化外的台灣,進入大規模的開發。最後他還成了神明,超越時間、空間的限制,無時無刻地保佑著大家,讓眾人都能幸福安樂過生活。

  • 關鍵字

    鄭成功、英雄傳說、通過儀式、卡理斯瑪

發表於 歷史, 民間信仰 | 已標籤 , , , | 發表迴響

閩南城隍信俗在臺灣及東南亞的本土變遷及價值貢獻

  • 篇名


    閩南城隍信俗在臺灣及東南亞的本土變遷及價值貢獻

  • 作者與職稱

    陳彤
    福建社會科學院亞太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 摘要

    閩南城隍信俗作為原生的中原文化的傳承,隨著海上絲綢之路與閩南族群的遷移,不斷向東南亞傳播,並成功與在地文化融合,得以發展。閩南城隍作為臺灣及東南亞城隍信俗的主要祖源地,對於中國大陸與臺灣及東南亞的社會、文化與經貿交流,有著獨特的價值體現與價值貢獻。尤其在開放經濟戰略下,閩南城隍信俗所體現的閩南文化與東方傳統價值觀的疊印與傳承,激發出閩南族群的祖源情結與鄉愁聚力,從而締結了東南亞各國及臺灣與閩南地區的民間文化紐帶,由此催生的民俗文化產業將推動中國與東南亞及閩台間的經貿繁榮。

  • 關鍵字

    閩南城隍信俗、東南亞、臺灣、本土變遷、價值發現、價值貢獻

發表於 文化, 歷史, 民間信仰 | 已標籤 , , , , , | 發表迴響

朱熹對民間書院理性思索的一個典型:以中國大陸「朱子學序」的田野觀察為個案

  • 篇名


    朱熹對民間書院理性思索的一個典型:以中國大陸「朱子學序」的田野觀察為個案

  • 作者與職稱

    劉家軍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
    廈門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系

  • 摘要

    朱熹以「理學」的集大成者成就了自己的人生事業也為人類的高規格前瞻早早樹立了一個標杆,也就是人類對「理性」求索與推揚的必然性結局。對於此類的審視,朱熹民間書院中承載的「朱子學序」實際上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觀察視窗。本文就是從朱子理學精要中抽取「學序」,結合一定量的田野實證來進一步重溫人類理性思索的偉大、崇高及實用層面的一些必要性,期勉後學們在「局限性人生裡」實現「健全的人生」

  • 關鍵字

    民間書院、朱子學序、田野觀察

發表於 文學, 歷史 | 已標籤 , , |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