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馬「萬世安」玄帝祖廟簽詩看南洋華人的中華認同

  • 篇名


    從北馬「萬世安」玄帝祖廟簽詩看南洋華人的中華認同

  • 作者與職稱

    王琛發
    馬來西亞孝恩文化基金會執行長
    大同韓新傳播學院學術暨課程委員會主席
    道教學院董事會主席

  • 摘要

    自19世紀以來, 大批潮州先民陸續落足馬來亞半島北部的峇都交灣,他們曾經通過會黨武裝自治,以「萬世安」古廟供奉玄天上帝為信仰中心,開發當地以及鄰近面積廣大的蔗糖農業經濟區,並把玄帝分香到鄰近市鎮。而「萬世安」流傳的一整套六十首簽詩,按中華傳統的六十甲子干支秩序排列,很明顯是延續中國各地廟宇按照地區情況編寫簽詩的传统,也是根據南洋華人熱帶異鄉謀生的生活情勢編撰内容;其中不少簽詩文字滲透著地方會黨倫理的影響,流露出在乎「華夷之分」、亟欲本身文化與價值觀落地生根,以及飲水思源、期待民族昌盛等等集體情懷。當信徒通過簽詩實現個人的人神溝通體驗,簽詩內容不僅啟發和開闊信徒個人的思考方向,也以神聖臨現的姿態喻示信徒的生活抉擇不應脫離民族綱常倫理。當這套簽詩繼續流傳到當代,正當近期峇都交灣重新大規模為新城市,廟方未來如何延續從廟史到簽詩之中既注重飲水思源也注重在地開拓發展的歷史意識,將是它面向華人與非華人新舊信眾以及自我定位的重大挑戰。

  • 關鍵字

    簽詩編寫傳統、熱帶異鄉、神人溝通、神道設教、華夷之辯、「我方」的倫理與「他人」的殖民地

發表於 文化, 歷史 | 已標籤 , , , , , | 發表迴響

試論〈序卦〉的目錄學功能

  • 篇名


    試論〈序卦〉的目錄學功能與探討

  • 作者與職稱

    陳煒舜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 摘要

    自劉向父子《別錄》《七略》開始,傳統目錄書的敘錄及大小序,便有辨章學術、考鏡源流之功能。學者多將這類體式追溯至〈毛詩序〉、〈書序〉、《淮南子.要略》、《史記.太史公自序》等作。而〈序卦〉作為《易傳》十翼之一,其目錄學功能尚須進一步認知。〈序卦〉總括了《周易》六十四卦的推衍關係,並依據卦名的含義,把諸卦看作一個聯繫序列而詮釋之,借助固有經傳文字,或取卦象,或取卦義,嘗試將六十四卦建立起因果關係鏈。儘管對各卦的論述不無以偏概全乃至望文生義之失,但畢竟具備了「條其篇目,撮其旨意」的性質。有見及此,本文嘗試從「條其篇目」、「撮其旨意」兩方面,就〈序卦〉的目錄學功能作一討論。

  • 關鍵字

    〈序卦〉、《周易》、小序、敘錄、目錄學、口訣

發表於 未分類 | 已標籤 , , , , , | 發表迴響

抗日首義 同台一傑: 抗戰勝利臺灣光復70周年紀念同安志士李應辰

  • 篇名

    抗日首義 同台一傑: 抗戰勝利臺灣光復70周年紀念同安志士李應辰

  • 作者與職稱

    李明濱
    北京大學俄語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俄羅斯學研究所所長

  • 摘要

    甲午戰爭後,1895年日軍侵台,臺北淡水舉人李應辰率十八莊壯士抗敵兩個多月,在炮戰中受傷,雙方兵力懸殊,義軍抵抗乏力,乃避地養傷,後攜家遷居廈門,在祖籍同安馬巷李厝,繼續操練抗日義勇隊。後終老于李厝故居。《臺灣抗日史》刊有李的戰地詩。

  • 關鍵字

    甲午戰爭、日軍侵台、臺北淡水、舉人李應辰、同安、戰地詩

發表於 歷史 | 已標籤 , , , , , | 發表迴響

文人筆下的天心洞

  • 篇名


    文人筆下的天心洞

  • 作者與職稱

    楊松年
    世界華人民間信仰文化研究中心學術顧問團總召集人
    台灣南洋文化學會最高學術顧問

  • 摘要

    天心洞位於福建南安市水頭鎮呈美村北面瓊山山麓。群山聳崎,懸崖峻壁,疊摧披丹。野花搖曳,清風吹來,香氣襲人。廟稱天心,實由於地有龍潭,形似巨型心臟,與天輝映,人乃名為天心洞。廟裡對聯處處,可說是有柱必有聯,加上文人為之所寫詩詞文章,以及藏存的廟宇資料,是引發我寫作本文的原因。論文分兩部分,一述文人筆下之天心洞,從傳說、碑誌、詩作、對聯、牌匾,舉述群峰聳峙、巉岩嶙峋、飛瀑鳴泉留給文人並數之筆下的痕跡。二述文人心中的天心洞,從所舉述的筆下文字言其心中的感受。天心洞確實太幽美,所以趙朴初為之書寫「泉南勝跡」四字,新加坡高僧常凱法師書寫「泉南聖跡」四字,這些詞語也增加了人們對天心洞的美感。宋朱熹到此地,稱這地方魏「晨昏兩不見日之地」的風水寶地。清曾遒所書長聯,將陰陽五行學說和八卦易理融為一體。聯曰:「動靜有常,奉其純墨,四時順宜,與氣相得,剛柔斷矣,不相涉入,五行守界,不妄盈縮,易行周流,屈伸反覆;陽以三立,陰以八通,三日震動,八日兌行,九二見龍,和平有明,三五德就,乾體乃成,九三夕惕,虧折神符。」弘一法師飛錫至此,留下:「佛放淨光明,心生大歡喜。」「天在壺中別開異境,心冥塵外妙得靜機。」「淨地何須掃,空門不用關」等聯對。(續)

  • 關鍵字

    天心洞、文人筆下、楹聯、琴韻、古地、龍泉、瓊花

發表於 文化, 歷史 | 已標籤 , , , , , , | 發表迴響

新媒體傳播時代的文化符號學

  • 篇名


    新媒體傳播時代的文化符號學

  • 作者與職稱

    龔鵬程
    台灣南洋文化學會會長

  • 摘要

    新媒體,泛指利用數位技術,通過互聯網、寬頻局域網、無線通訊網、衛星,以及電腦、手機、數位電視機等終端,提供資訊的傳播形態。其特點可概括為:交互性與即時性、海量性與共用性、多媒體與超文字、個性化與社群化。亦即能對大眾同時提供個性化的內容,傳播者和接受者可以對等交流,相互間又可以同時進行個性化交流。
    本文由澳門、台灣等地的銅像為切入點,說明孔子像這個新時代的文化符號,如何漸漸進入新媒體傳播領域,並討論它所涉及的後殖民情境與媒體化的文化認同問題。

  • 關鍵字

    銅像、孔子像、文化符號、文化認同、新媒體傳播

發表於 文化 | 已標籤 , , , , | 發表迴響

傳播與融合-論泰國《世界日報》「湄南詩園」的經營

  • 篇名


    傳播與融合-論泰國《世界日報》「湄南詩園」的經營

  • 作者與職稱


    詹宇霈

  • 摘要


    《世界日報》初期的副刊經營方式是購買知名小說文稿刊登,並聘請港臺文人編製各種專輯或週刊。1986年初移交臺灣「聯合報系」經營,並且由時任聯副主任的瘂弦更名為「湄南河副刊」,並引入「文化副刊」概念,使得《世界日報》「起死回生」,於兩三年內即躍居領導地位。1975年張作錦任聯合報總編輯,對新詩特別重視,因此有計畫的讓聯副採用大量的新詩作品,並聘請詩壇的名家協助審稿。由於篇幅的開放,專家的參與,以及對新人的獎掖,一時聯副成為新詩的重要發表園地,帶動了整個臺灣詩壇的創作風氣。此種對於產生塑造「聯副的詩」的風格及「聯副詩作對整個詩壇該產生哪些作用與影響」的主動思考與積極性的經營,影響日後對「湄南河副刊」的經營及「湄南詩園」專輯的出現。「湄南詩園」持續將近12年的耕耘與經營,從剛開始的一片反彈之聲,到後來得以全版刊登詩人詩作,完整表現出詩人的思考及筆下關懷的方向。總的來說,在歷任副刊編輯群的努力之下,爭取泰華作家的認同,積極行動融合入當地的文壇,同時也引入臺灣及泰國以外地區的詩作詩論,影響並提升泰華詩人的思考及創作能量。此種影響及融合的過程,為泰國華文副刊專輯寫下傳奇的一頁,也使泰華新詩的創作面向更加豐富多元。

  • 關鍵字


    世界日報、湄南河副刊、湄南詩園、瘂弦、林煥章、泰華文學、副刊編輯

發表於 文學 | 已標籤 , , , , , , | 發表迴響

論許雲樵的第一本書:詩集《浮雲》

  • 篇名


    論許雲樵的第一本書:詩集《浮雲》

  • 作者與職稱


    關瑞發

  • 摘要


    許雲樵是近七八十年來星馬南洋史地研究的佼佼者之一,對南洋史地研究的貢獻,為學術界眾所推崇,早已奠定其在「南洋研究」的不拔地位。他在各地報章、雜誌、權威刊物及出版的著論或單行本著作,編篡史料輯集,數量之多、題材之廣,可謂「包羅萬有」。在文化傳播方面,組織新馬第一個以南洋史地為研究物件的「南洋學會」、前後多次出版史地雜誌、教學等,有不俗的功績。許雲樵的著作年份之早、數量之大之繁、散佈面之廣,成績斐然。他未來新加坡之前,已是母校的編輯顧問。且已有兩本著作的出版,即《姑胥》與《浮雲》;但少被人提及,特別是文藝作品的詩集《浮雲》。本文對他在文藝作品《浮雲》的創作,就其內容,探索其寫作時空背景。就作品內容,配合其在他文中的相關資料,進而嘗試分析作品內容所反映的心境、思維。此外,本文對其周遭事物人事際遇所引發感觸的內容,亦多作引徵旁證。

  • 關鍵字


    許雲樵、南洋研究、浮雲、詩集、文藝作品、時空背景、心境

發表於 文學 | 已標籤 , , , , , , | 發表迴響

時代的印記:《檀榭詩集》的出版及其意義

  • 篇名


    時代的印記:《檀榭詩集》的出版及其意義

  • 作者與職稱


    姚夢桐

  • 摘要


    邱菽園(1874-1941)在戰前新馬甚至東南亞華人社會的詩壇有著崇高的地位。1924年,他聯同一群流寓星洲,愛好風雅的文人結成詩社——「星洲檀社」,並於1926年出版《檀榭詩集》。本文著重分析《檀榭詩集》的出版意義,至於集中詩篇不作深究。集中詩人以舊體詩為載體,書寫南洋特有的景致,並抒發從漂泊情懷到逐漸融入本土的心跡。記錄了20世紀20 年代中期部分舊知識份子的生活圖景及精神面貌。從「星洲檀社」的組成、活動到結集成書,讓我們看到文學傳播者之間的互動、文學接受者的反應情況。當時邱菽園是新加坡《叻報》的副刊主編,於是給檀社社友提供了發表詩作的機會。我們也看到某些社友的詩篇,得到社外文友的唱和。更因為邱菽園在海外的詩名,《檀榭詩集》成為傳媒把社友的作品介紹到海外。「星洲檀社」的成立,讓我們看到另一種文學傳播方式。詩集的編選工作全由菽園自行裁定,不願借助過江名士代為編選,宣示出他關心本土文學的心態。在邱菽園心中,中國與新馬的文學關係不是「主流」與「非主流」的關係,重要的是「當自固藩籬」,以免編選時名實不符,讓人取笑。這種不亢不卑,當家作主的的心態,比丘士珍重視馬來亞地方作家的主張還來得早。邱菽園為馬華文學保留了一份記錄當時文人雅集真相的文學遺產。

  • 關鍵字


    邱菽園、檀榭詩集、流寓文人、雅集、酬唱、本土文學

發表於 文學, 歷史 | 已標籤 , , , , , | 發表迴響

早期南洋華文小說的當代解讀:文學傳播語境“改良社會”華文小說

  • 篇名


    早期南洋華文小說的當代解讀:文學傳播語境“改良社會”華文小說

  • 作者與職稱


    李志

  • 摘要


    以新加坡、馬來西亞為主的東南亞地區(即「南洋地區」)的早期華文新文學,是二十世紀初葉伴隨著中國國內五四新文學運動及其作品在當時南洋地區的傳播、擴散而逐漸出現的,它實際上也就是二十世紀除中國之外的整個海外華文文學中最早出現的華文新文學的實體。在其誕生、發展的過程中,借助於當時南洋地區各家華文報刊的推廣與傳播,不但逐漸形成了有利於自身發展的文學語境,而且形成了一種良性互動的文化與文學關係,早期南洋華文文學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依託這一語境關聯而逐漸發展壯大起來的。本文即從文學傳播的角度入手,以當時南洋文壇上曾經廣泛流行的「改良社會」小說為例,從傳媒與文學語境關聯中最重要的內容層面的角度解讀早期南洋的華文小說,從而對當年發生在南洋地區的這場借助新聞報刊的傳播推廣而發生的文學「革命」及其深刻的文學、文化、歷史等方面的內涵進行一次認真而深入地回顧與探討。

  • 關鍵字


    文學傳播、早期南洋華文文學、現代傳媒、文學語境、改良社會小說、五四新文學、新國民日報

發表於 文學, 歷史 | 已標籤 , , , , , , | 發表迴響

論中國明清民間教派與越南南部近現代民間教派之關係

  • 篇名


    論中國明清民間教派與越南南部近現代民間教派之關係

  • 作者與職稱


    阮清風

    馬來西亞孝恩文化基金會執行長

  • 摘要


    明清時期民間信仰非常盛行,其影響範圍亦極為寬廣。明清民間教派,如羅教、無為教、先天教、八卦教、一貫道、龍華教、黃天教、弘陽教、紅蓮教、青蓮教等數十教派一出現,就吸引了眾多民間人士的關注與參與。越南南部近現代民間教派的出現背景與明清民間教派可言大略相同。除了上述秘密宗教的表現之外,越南民間教派,如寶山奇香教、四恩孝義教、大屋老爺教、高臺教、和好教、椰教等教派藉由提倡「龍華三會」、「三期末劫」等末世理念,強調道德教化、茹素愛物、身心修煉等行道準則,故短時間內就能收復民心,甚受廣眾的歡迎。

    越南民間教派都是本土的新興教派,由越南當地農民或知識份子創立。民間教派的出現對辛苦的民眾造成巨大的安慰與鼓勵。其教義思想的來源無非越南本土文化風俗與宗教信仰,包括悠久流傳與影響的儒釋道三教思想、傳統神話傳說與風俗習慣、本地各族群的特殊文化信仰等,再加上當時世界重要宗教的影響,包括伊斯蘭教、天主教、中國的民間信仰、以及當時極為盛行的一些宗教儀式。
    本文基於探討中越兩國歷史上的文化思想與宗教信仰交流,特別聚焦於明清時期中國移民向越南遷居的演變過程,進而討論雙方民間教派的相同點,包括教義思想、祭祀儀式與修煉觀等方面的相同,最後指出雙方民間教派交流與影響問題的一些論點。

  • 關鍵字


    中國、越南、民間教派、寶山奇香、四恩孝義、高臺教、和好教

發表於 宗教, 歷史, 民間信仰 | 已標籤 , , , , , , |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