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德書報社與新加坡華文教育

  • 篇名


    同德書報社與新加坡華文教育

  • 作者與職稱


    南治國 余溆渝

  • 摘要


    創辦書報社,並利用書報社向南洋民眾宣揚革命思想是孫中山在南洋革命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新加坡同德書報社是在孫中山先生的倡議和鼓勵下,於1910年成立。書報社同仁同心協力,利用多種管道,積極支持孫中山的革命事業,功高至偉。本文將具體探討同德書報社與新加坡華文教育之間的關聯。同德書報社成立後,除了宣傳三民主義革命理想,引導新加坡華僑關心中國國內時局,也有效地培育了新加坡華僑對中國在政治上的認同和在心理上的親近,而且,它的主要領導者,不僅通過辦報、演說和戲劇演出等活動形式影響了新加坡華族對華文教育的關注,而且還直接催生了新加坡的一些重要華校,如中華女校、南華女中、南洋女中、華僑中學和中正中學等。如今,同德書報社已邁百年,仍孜孜於在新加坡推廣華族文化,支持華文教育。回首百年同德,其對新加坡華文教育的推進是有目共睹的,對新加坡華文教育的影響也是意義深遠的。

  • 關鍵字


    同德書報社、新加坡、華文教育、孫中山、陳嘉庚、華僑中學、南洋女中

發表於 文學, 歷史 | 已標籤 , , , , , | 發表迴響

三個影視文本與一種文化想像-從好萊塢電影看泰國文化的西方接受

  • 篇名


    三個影視文本與一種文化想像-從好萊塢電影看泰國文化的西方接受

  • 作者與職稱


    趙軒

  • 摘要


    將比較文學形象學對於異國他者形象的理論觀照,借鑒到文化研究的客體——影視文本之上,無疑更有助於探究不同文化體系之間的文化秩序的形成和演變。好萊塢電影希圖在泰國這片浸淫著西方主體想像的土地上書寫自身追求的世俗神話,而這一神話的講述,往往又無法衝破西方視野中異國情調的文化想像,在他者形象描畫與文化想像的書寫過程中,泰國文化被片段式地接受,甚或被訴諸主觀改造,其目的均是以表層文本中泰國文化的「在場」去遮掩潛在文本中泰國文化的「缺位」,進而再次滿足於隱含性的自我澄明與言說。

  • 關鍵字


    他者、鏡像、異國情調、文化想像、文化秩序

發表於 文化 | 已標籤 , , , , | 發表迴響

陳嘉庚胡文虎交惡考

  • 篇名


    陳嘉庚胡文虎交惡考

  • 作者與職稱


    葉鍾鈴

  • 摘要


    陳嘉庚(1874-1961)和胡文虎(1884-1954)都是公認的新馬首席僑領,德高望重,備受英殖民政府及華社人士的尊敬。陳胡兩人的不和,不能簡單地解讀為方言群(幫派)的現象。本文從下列各事件的發生,揭示陳胡交惡的真相,可以論證星華社會領導層的競逐和演變的現象。一、「虎標」商標使用權的爭奪。二、山東籌賑會的領導權和餘款用途的爭執。三、南洋華僑中學校門事件。四、《星洲日報》潘柔仲侮辱閩人文字案。五、胡文虎介入陳嘉庚與國民黨的對抗。六、戰後馬共中央政治局「擁陳反胡」的立場。促成陳嘉庚、胡文虎兩人不和,以致發生激烈競爭的因素,首先是他們兩人本身的因素,陳嘉庚為人誠信敦厚,知人善用;胡文虎剛愎自用,用人唯親。其次,英國殖民當局和國民政府在背後的操縱,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為兩者都嘗試利用陳胡的不和,以達到平衡兩派勢力的目的。

  • 關鍵字


    陳嘉庚、胡文虎、交惡、國民政府、馬共中央政治局、英國政府

發表於 歷史 | 已標籤 , , , , , | 發表迴響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辜鴻銘《論語譯英文,學而篇》譯筆試論

  • 篇名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辜鴻銘《論語譯英文,學而篇》譯筆試論

  • 作者與職稱


    陳煒舜

  • 摘要


    中國故籍的譯介,肇自西人。以《論語》而言,英人理雅各﹙Dr. James Legge﹚於十九世紀中葉即有英譯,影響甚鉅。蓋近代中國外侮頻仍,國內學界雖思以文教強國,然多偏重於引進西方文化,宣揚本國文化則有未遑。辜鴻銘乃文化輸出工作之前鋒,飲譽歐西,其於1898年出版之《論語譯英文》﹙The Discourses and Sayings of Confucius﹚實華人翻譯《論語》的嚆矢。本文試以〈學而篇〉為例,從詞章與訓釋的角度出發,推究辜氏譯筆的特色,並望藉此窺測早期華籍學者文化輸出工作之情狀於萬一。

  • 關鍵字


    辜鴻銘、《論語》、《論語譯英文》、詞章、訓釋

發表於 文學, 歷史 | 已標籤 , , , , | 發表迴響

青蓮教下南洋:馬來亞最早期的瑤池信仰

  • 篇名


    青蓮教下南洋:馬來亞最早期的瑤池信仰

  • 作者與職稱


    王琛發

  • 摘要


    19世紀中葉,正當清廷壓制先天道的同一時期,英殖馬來亞卻允許華人信仰在當地自由建立宗教場所和傳播經典。此一時期,馬來亞半島乃至鄰近的東南亞地區之所以出現許多歸屬青蓮教的男女齋堂,實由於先天諸教派所尊之「金祖」親自授意。它們在艱苦時代為先天道脈南傳因緣打開出路。

    在青蓮教的信仰中,瑤池金母以及「無極」的神格化原本沒有差別,是互相統攝為一體的創世神明,亦稱為「無極天尊」或「無極聖母」。自清代到民國,南下傳道的青蓮教眾向來自稱先天道門,也一直都堅持延續相同的信仰,視皈命瑤池為人生與人命的終極歸宿;他們主要是在公開的宗教活動之中宣揚教派的「寶卷」向民眾傳播修道的重要,接引求道者應付「普度收圓」,另外也通過教導煉丹之術,加強教眾對於得道的信念。

    不過,青蓮教早期強調「暗釣賢良」,慎重選擇入道者,已然造成教眾有限;再從丹法的修行次第去維護制度的嚴謹,畢竟就只能吸引極少數信徒願意選擇長年留在齋堂茹素修道。如此,青蓮教即使擁有再多燒香拜拜的信徒也無補於內部需要的道脈傳承,這構成後來道門式微的原因。

  • 關鍵字


    青蓮教、金祖、南洋、《禮本》與《十誥》、瑤池信仰、丹法

發表於 宗教, 歷史, 民間信仰 | 已標籤 , , , , , | 發表迴響

從一家商業公司信件論述戰前新加坡陶瓷貿易

  • 篇名


    從一家商業公司信件論述戰前新加坡陶瓷貿易

  • 作者與職稱


    楊松年

  • 摘要


    上個世紀初至七十年代的新加坡的經濟,以商業貿易為主。二戰以前,新加坡在英國殖民地政府的經營下,商業特別發達,由於它具備高度優良的地理位置,左南中國海(太平洋),右印度洋,北和馬來亞、香港、中國緊密聯繫,南與印尼僅一水之隔。先天的優厚條件使它迅速在三個海峽殖民地(新加坡、檳城、麻六甲)中脫穎而出,成為最繁盛的城市。本文選取作者所收藏的新加坡森發公司主要用於1935年至1940年間的信件及明信片數十封,討論新加坡當時陶瓷業貿易以及信件往來的情況。從這些信封與信件,可以看到當時新加坡經營陶瓷業者,怎樣與遠方的貨品源頭的商家聯繫,看源頭商家如何通過種種管道將貨品送到收貨人的手上。如何選取貨品,如何安排海運,如何代辦保險,如何代交稅款,如何計算貨價,如何處理員工搬運。而在運送過程中,船有意外,又將如何處理?如何向買家解釋?貨物遭人劫掠,又該如何向買家解說?收貨人收到貨品後,又如何與下家聯繫,如何將貨品送到東南亞各地區各商埠。下家又如何掛心貨車未到,也常對上家訂價有異議而在信件中議價。信封是平板的,固定的,然而它的經歷卻又不簡單。它可以通過人的攜帶,可以隨船運行,可以通過郵寄,來達到收信者的目的地。而在非常時期,它還需要通過郵政檢查,甚至被打開後檢查再貼上。身上的種種貼紙和斑斑印戳顯示了它的種種經歷,也顯示了在不同的時期的不同際遇。而這些經歷,對收藏者來說,又是極大的魅力。

  • 關鍵字


    戰前、新加坡、商業貿易信件、陶瓷、郵政檢查、郵戳、森發

發表於 歷史 | 已標籤 , , , , , , | 發表迴響

發刊詞

發刊詞
華人由中原地區移居散佈於世界的歷史,究竟有多長,誰也說不清楚。研究上古史的朋友,頗主張北美印第安人即屬早期華夏民族移往者。又頗有人認為法顯已到墨西哥、穆天子西征則去了埃及。至於西北之戎、匈奴、突厥逐漸遍佈中亞西亞,也是不爭的事實。不過,早期並未形成統一的“華人”概念,史跡也較模糊,考證家眾說紛紜,均不比宋元以後明晰。尤其是元代大拓疆土,橫跨歐亞,海路也大獲發展,華人遂遍洲洋。明初鄭和下南洋時,所歷州港,已多華人聚集,形成勢力了,可見宋元時期的開拓頗為可觀。厥後西北民族外移漸少,東南諸省涉洋遠去者日多,漸成今時華人遍佈五大洲之景觀。因此,要瞭解世界華人移民及文化之發展,明清的南洋移民狀況乃是關鍵。
我們南洋文化學會,是二○○三年創立的。光陰荏苒,竟已十載。當年同仁等因熱衷於探索南洋文化而成立此會,屢赴新馬泰越等地採風蒐俗、考文析疑。於茲回顧,固足樂也!但近來又頗覺得研究南洋亦不能為南洋所限。因為南洋文化中最核心的問題就是華人移民與當地文化的互動。而南洋的華人移民,又是華人走向世界的發軔,我們的眼光,應由南洋而及於世界華人。舉例來說,孫中山先生革命反滿,其時南洋華僑即是整合在世界華僑整體力量中的,不宜孤立視之。
由此,我們乃由南洋為起端,發興編輯這一本《華人文化研究》期刊。希望能建立一個華人文化大視野角度的研究傳統。
當然,華人文化研究是個再大不過的題目,我們不可能包山包海,什麽都研究。我們只是提倡一種剛才講過的華人文化大視野,什麽問題,希望都能透過這樣的視野去觀察。其次,我們的研究,仍將立足南洋,由南洋而及於世界華人文化,或由世界華人文化看南洋。再者,對於華人文化,我們亦有關注的重點。因我們既非政府,又不隸學院,不臣天子,不揖諸侯。所以較關注民間社會的發展、宗教禮俗的傳播。
這是我們的重點,略有異於其他華人研究機構與刊物。宇內同懷者,儻能助我歟?籲請惠稿,以探華情,無任感禱!
龔鵬程 南洋文化學會理事長
2015.08

發表於 文學 | 發表迴響

海洋文化論綱

  • 篇名

    海洋文化論綱

  • 作者與職稱


    龔鵬程

  • 摘要


    本文共分七節,論析海洋文化面對的問題、各界對待海洋文化有待商榷的態度、以及研究上的誤差。首節批評中西學者將海與土地對比,以致造成研究上的偏差。二節就水與土的關係,說明海與路是相依的,不可對立看待,這是海洋文化的辯證特色。三節從海洋神聖性的多個實例:回、佛、摩尼、基督等宗教從海上來的多元性,珠寶等寶物的珍貴性,海洋經濟發展的演變特色等方面,論析海洋文化的內涵。四節就海洋傳教與經商的道德層面,分析海洋文化有正義和不義的類型,而強調海洋的道德性。五節先說明大與小是中國道德審美與道德意義的字眼,並引古籍言論指出他們所謂海洋之大,至德至大,與道德觀念結合,同時也有超世俗義,並因此構成海洋文化的審美特色。六節續就各類海產的美味、海產的品第,和西方戒律的食魚觀對比,突出中國海洋文化的審美特色。末節表示西方帶動的海洋文化,繼續破壞海洋生態。中國海洋文化產業的發展,應該擺脫這樣的影響,加強海洋文化的認知。而且一些節日如漁民節、漁燈節等缺乏現代感,有需加強。同時指出有些單位強調中國農耕文化,而無視海洋文化的態度與作為,更需要改正。

  • 關鍵字


    海洋文化、水與土、海洋文化的內涵、海洋文化的類型、海洋文化審美、海洋文化產業、海洋文化誤讀

發表於 文學, 歷史 | 已標籤 , , , , , , | 發表迴響

台灣兒童劇團小茶壺兒童劇團研究

  • 篇名

    台灣兒童劇團小茶壺兒童劇團研究

  • 作者與職稱

    李宜真
    佛光大學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 摘要

    本研究以小茶壺兒童劇團為例,進行小茶壺兒童戲劇文本的詮釋。研究發現小茶壺兒童戲劇主題,相當強調道德的判斷與思考,後來則慢慢著重情感詮釋的主題。在劇情部份,常運用「組合故事」的手法,創作者將劇情多條軸線發展,運用不同元素交錯的特質加以發揮,造成的戲劇張力,來烘托戲劇主題。
    小茶壺兒童劇團戲劇的藝術表現,語言上運用多元文學技巧,並融入豐富的語類,創造了戲劇對白的趣味與驚喜,同時也符合兒童語言所能理解與認知的層次,特別是在鄉土語言的運用,夾雜、穿插在國語文句中,形成特殊的國台語文化並融的表演方式。此外,與兒童觀眾互動頻繁一直是小茶壺兒童劇團特色,他們從華麗的道具與聲光效果轉向抽象象徵意義,從西方歌劇到傳統地方戲曲,近期更是以傳統地方戲曲,打造濃濃的東方文化氣息與臺灣本土味,使舞台表現更豐富與多元。
    兒童戲劇將戲劇人物與物象作為思想的象徵性的工具,無論是透過投射、比喻、隱含的象徵手法,非教條式直接向兒童傳達概念,趣味性的擬人化手法也讓小朋友更能在潛移默化中吸收道德觀念。小茶壺兒童劇團戲劇的道德教育主題,包括兒童道德的發展著不同階段與層次,從道德前期一直到他律到自律的道德觀發展。而在情感面的傳遞,一方面可嘗試貼近兒童的現實生活,一方面也可以激發兒童感性的情感。

  • 關鍵字

    小茶壺兒童劇團、兒童戲劇、兒童劇場、文本分析、戲劇主題

發表於 文化, 文學 | 已標籤 , , , , | 發表迴響

新加坡文藝期刊《耕耘》編刊論析

  • 篇名

    新加坡文藝期刊《耕耘》編刊論析

  • 作者與職稱

    魏愛蘭
    台灣南洋文化學會助理研究員

  • 摘要

    《耕耘》創辦於1954年4月10日,時值新馬文壇正興起「反黃色文化」的浪潮,它以「反黃」隊伍中的先鋒姿態,率先向「黃色文化宣戰。本文分別從其編刊形式及內容與藝術兩方面對期刊作較為全面的探討。《耕耘》編刊形式方面的探討,主要從期刊的「刊首語」、「編後話」、「編輯形式」、「版面設計」等方面,瞭解期刊以「反黃色文化」為宗旨,編輯風格簡潔,以雙周出刊,共出版了20期。《耕耘》是一份綜合性文藝期刊,收納的作品類別繁多,為了便於分析,把發表於期刊內的作品分成:理論批評、戲劇、詩歌、小說和散文五大類。統計後顯示,期刊中的散文作品占了47%,其他四大文類合起來占期刊另一半的篇幅。本文也對期刊刊載的五大類作品作出分析,以瞭解期刊整體內涵與特色。分析顯示:理論文章極力提倡寫作「此時此地」的社會現實,呼籲文壇團結,關注社會民生。文藝作者則以戲劇、詩歌、小說、散文等文學形式,反映殖民統治下的新馬人民的生活困境,勞資衝突、學潮、工潮等社會現實。《耕耘》延續新馬華文文學現實主義的創作傳統,寫出五十年代動盪不安的新馬社會,具有很強的時代精神。

  • 關鍵字

    耕耘、期刊、反黃、新馬文壇、編刊風格、陸苗、現實主義

發表於 文學 | 已標籤 , , , , , , |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