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華人與大伯公信仰:綜述歷年學界各家論說與討論

  • 篇名

    南洋華人與大伯公信仰:綜述歷年學界各家論說與討論

  • 作者與職稱

    葉鐘鈴
    台灣南洋文化學會研究員

  • 摘要

    大伯公是南洋華人社會中獨特的,最受敬重的神明。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和印尼一帶的華人,普遍信仰大伯公。大伯公即福德正神,這些大伯公廟,一般以「福德廟」或「福德祠」為名。每年農曆的二月初二是大伯公的誕辰。早期南洋華僑不論農工商界,凡建新屋或工廠,每於動工之前,均奉祀大伯公,以求平安。在華人聚居地的森林裡,他們稱呼猛虎為「伯公」,鱷魚亦被呼為「伯公」。
    有關大伯公的起源,眾說紛紜。新加坡學者韓槐凖根據宋趙汝適《諸蕃志》說法,提出大伯公為水神都綱(Tokong)。考古學家衛聚賢認為大伯公為春秋末期吳國被趙國滅亡後,渡海逃亡到南洋的吳人祖先太伯。英人范漢則稱大伯公即檳榔嶼的張理,為天地會的魁傑,逋逃南洋者。許雲樵總結道:大伯公是南洋最普遍的神祇,到處都有,其性質和中國的土地公無異。各地華人把先驅人物尊崇為大伯公,並不問他是誰,只要他對當地社會有功,人們因感恩而建廟來奉祀,尊稱為「大伯公」。後來又蛻變為求財問安,而更多巫蔔的神祗。「大伯公多隆」成為南洋華人崇敬大伯公而產生的口頭禪。

  • 關鍵字

    大伯公、二伯公、本頭公、福德正神、土地神、福德祠

發表於 宗教, 民間信仰 | 已標籤 , , , , , | 發表迴響

蘭陽第一筆康灩泉的詩文世界

  • 篇名

    蘭陽第一筆康灩泉的詩文世界

  • 作者與職稱

    陳麗蓮
    宜蘭大學人文暨科學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 摘要

    康灩泉(1908-1985),幼名焰泉,宜蘭縣頭城鎮(位於臺灣東北角)人,字健全、在山,號海秋、健全老人、健秋山人、無為室主人等,早年遊歷中國,致力於書法藝術的鑽研,1940年參加日本全國書畫展覽會,榮獲「特選金賞」。1959年至菲律賓開書法展與當地僑界往來,其書法藝術早已為人所稱道,唯其傳統詩作少為世人所知。本文從藝文活動、在地情感等角度,敘述康灩泉終身奉獻於華人傳統文化傳承的用心,並探析其傳統詩作內容,闡述其可觀之處,以詳其人其事。

  • 關鍵字

    蘭陽、康灩泉、傳統詩、登瀛吟社、八六書畫會

發表於 文化, 文學 | 已標籤 , , , , | 發表迴響

三保重來:中國回教南洋訪問團對南洋種族宗教和諧的貢獻

  • 篇名

    三保重來:中國回教南洋訪問團對南洋種族宗教和諧的貢獻

  • 作者與職稱

    關瑞發
    馬來西亞孝恩文化基金會執行長

  • 摘要

    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的槍聲揭開了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戰爭序幕,日本軍侵入中國的暴虐行徑,舉世共憤。中國各角落刻不容緩的展開抗戰救亡的活動,即便寓居南洋各地的華僑,目睹耳聞家鄉遭受殘暴蹂躪,也憤然積極展開籌賑的工作。
    新馬文史論及南洋華僑在中日抗戰期間,一般較集中於戲劇與文藝的抗戰活動。其他團體則較少被提及以致幾乎被遺忘。宗教問題糾葛,如今更被視為「敏感」課題而噤若寒蟬,避之唯恐不及。
    馬天英率吳建勳和馬達五,組中國回教南洋訪問團來南洋訪問,募藥籌賑,同時聯絡南洋各地教友、各民族共同抵抗日本的侵略。
    他們提出組織中馬文化協會,呼籲中馬二大民族,能作文化之交流,希望馬來人能入華校求學,相信華人必極表歡迎;並希望華僑也應急起研究馬來文,及遣子弟入馬來學校讀書。足見他的騖遠前瞻。
    中國回教南洋訪問團在新馬期間,成立了新加坡中馬文化協會、怡保中馬文化協會及檳城中馬文化協會。此外,馬天英通過創編《三保太監》以馬來歌舞劇形式演出,主旨在表現,描寫中國與馬來人士團結的親善精神。

  • 關鍵字

    蘆溝橋事變、馬天英、中國回教南洋訪問團、新加坡中馬文化協會、怡保中馬文化協會、檳城中馬文化協會

發表於 宗教, 歷史 | 已標籤 , , , , , | 發表迴響

十九世紀末(1887—1899)新加坡華社美術活動研究

  • 篇名

    十九世紀末(1887—1899)新加坡華社美術活動研究

  • 作者與職稱

    姚夢桐
    新加坡新華文學館研究員

  • 摘要

    本文根據《叻報》、《星報》、《天南新報》以及《日新報》的資料,搜索與書畫相關的告白,書畫家鬻字賣畫的情況以及傳統文人的文化活動,從而勾勒出一幅十九世紀末新加坡華社美術活動的面貌。
    19世紀末,刻印圖章,裱褙書畫的商店,生意非常競爭。《星報》與《天南新報》刊登名家字畫、紙筆以及各種字帖的告白。華人到新加坡之後,間中有的替顧客寫招牌、匾字或條幅中堂之類,有的以賣畫為生。流寓本地的畫家陳璧光,他為曾錦文譯著《SamKok》(三國演義)繪製插圖,頗有名聲,其畫作潤格相當高。
    由於新加坡的地理位置,過往的書畫家不少。朝鮮書法家尹溪石、中國書法家許綸亭、流寓香港的書法家潘飛聲都在報上刊登書畫潤格。這寫書畫家在藝術上有一定成就,因此,早期新加坡鬻字賣畫的活動,不致流於表面的商業活動,而是有了一定的文化深度。他們鬻字賣畫的活動,掀起了新加坡華社美術活動的序幕。
    當時傳統文人的題詠、來往書信以毛筆書寫,流傳下來的詩稿、印石圖章,讓我們欣賞一個特定時代的書法與印章藝術,也豐富了研究十九世紀新加坡華社美術活動的內容。傳統文人愛好書畫的風雅、篆刻藝術、清代民間的肖像畫、道釋畫,隨著華人南來而在新加坡傳承下來。

  • 關鍵字

    十九世紀末、新加坡、華社美術、圖章店、鬻字、賣畫活動、邱菽園、尹溪石、陳璧光

發表於 文學, 歷史 | 已標籤 , , , , , , , , | 發表迴響

恐怖喜鬧劇:泰國恐怖片轉型背後的文化窘境

  • 篇名

    恐怖喜鬧劇:泰國恐怖片轉型背後的文化窘境

  • 作者與職稱

    趙 軒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講師

  • 摘要

    區別於經典泰國恐怖片的文化母題與佛教背景,以《鬼夫》為代表的喜鬧劇式恐怖片成為目前廣受觀眾認可、票房號召力巨大的泰國電影類型,但其拼貼性的敘事指向和稍顯冗長的敘事節奏都有礙於這一類型電影敘事風格的穩定。對於異國恐怖喜劇經典範式的一味模仿以及自身民族元素的「奇觀化」展現,均使得恐怖喜鬧劇成為泰國本文文化危機的一種潛在表現。

  • 關鍵字

    恐怖電影、喜鬧劇、類型電影、本土文化危機、電影敘事

發表於 文化 | 已標籤 , , , , | 發表迴響

畫一幅女人眾生相:論馬華作家李天葆筆下的女性悲劇形象

  • 篇名

    畫一幅女人眾生相:論馬華作家李天葆筆下的女性悲劇形象

  • 作者與職稱

    朱文斌 林偉
    浙江紹興文理學院世界華文文學研究所

  • 摘要

    馬華作家李天葆的小說擅長刻劃悲劇女性形象,大致可分為妓女群體、底層勞動婦女群體和「寡婦」群體等,造成其小說中女性悲劇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青春的稍縱即逝」、「重男輕女觀念的束縛」和「動盪的社會現實」。另外,作家自身的生存體驗也對其塑造女性悲劇形象有著重要的影響。

  • 關鍵字

    李天葆、女性形象、悲劇命運、生存體驗

發表於 文學 | 已標籤 , , , | 發表迴響

朱熹與安溪「佛國碑」的關聯考證

  • 篇名

    朱熹與安溪「佛國碑」的關聯考證

  • 作者與職稱

    劉家軍
    廈門大學人類學教研室主任

  • 摘要

    朱熹作為歷史上的名人賢達,在文化傳承方面常常是以物化的形式而存在延續的。朱熹的諸多「先儒過化」痕跡,很多成為重要的民族文化遺產,但遺漏的或有待於補正的資料還很多。本文就是針對安溪彭格關於朱熹題寫的「佛國」這個文化線索,從朱熹家庭、社會氛圍、首仕同安等三個大方面做進一步的文獻梳理及學術考證,基本證明朱熹題寫「佛國」是可信的,但也有進一步探索的必要。

  • 關鍵字

    朱熹、安溪、佛國、清水祖師

發表於 宗教, 歷史 | 已標籤 , , , | 發表迴響

台灣新北市三重區鎮安亭的初步調查

  • 篇名

    台灣新北市三重區鎮安亭的初步調查

  • 作者與職稱

    卓克華/span>
    佛光大學歷史系教授

  • 摘要

    本文為臺灣新北市三重區鎮安亭的初步調查。首先從地理背景、先史、平埔族棲息、西班牙與荷蘭經營、鄭成功與清代佔領、日據、光復後等時期敘述新北市的歷史,其次論述三重區的開發與行政沿革,進而說明三重區內鎮安亭的歷史沿革,末節簡介廟宇主神羅車公,亦即人們常稱的中壇元帥、三太子。

  • 關鍵字

    新北市、三重區、鎮安亭、歷史沿革、羅車公。

發表於 文化, 歷史 | 已標籤 , , , , | 發表迴響

敦煌唐人祭祀巫術與旅遊俗文學

  • 篇名

    敦煌唐人祭祀巫術與旅遊俗文學

  • 作者與職稱

    高國藩
    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 摘要

    敦煌唐人喜愛旅遊,蔚然成風。說到底,乃是由於祭祀巫術的催成。而祭祀巫術又促使旅遊俗文學的產生。遊覽時求神拜佛正是祭祀巫術的反映,從而使旅遊風俗十分盛行,這已是綿延千古的風俗習慣,也都貫穿著養生的本質要求。因此,敦煌唐人求神拜佛的旅遊風俗貫穿養生性是自然而然的表現。唐人婦女沒有受過宋明理學的封建倫理的束縛,正相反,由於受到鮮卑族的影響,婦女擺脫了男尊女卑的狀態,在社會生活中遂加入了求神拜佛的祭祀旅遊行列,女伴們能夠自由自在外出旅遊活動,首先是沾了求神拜佛的祭祀巫術之至誠。唐人少女即以俗詩俗詞來盡情抒發和表達她們旅遊生活的歡樂。民間少女還鋪成曲子來傳唱,敦煌曲子詞優雅而溫馨。男女老少結伴清明節三月三日出遊的遊覽風俗更是盛極一時,主要仍然是為了參加祭祀巫術活動。祭祀前後對少女是社交公開,尋找愛情的時刻,對中老年人也是親近大自然養生的時刻,都在俗文學中反映出來。

  • 關鍵字

    祭祀巫術、旅遊俗文學、養生、敦煌曲子詞、求神拜佛、盡性至誠

發表於 文學, 歷史, 民間信仰 | 已標籤 , , , , , | 發表迴響

由泰國神牌論述當地的關聖帝君崇拜

  • 篇名

    由泰國神牌論述當地的關聖帝君崇拜

  • 作者與職稱

    楊松年
    臺灣南洋文化學會學術顧問

  • 摘要

    和世界各地華人社會一樣,關公在泰國也是受到普遍膜拜的神靈。本文是作者從泰國神牌論述泰國的中國神明崇拜的其中一篇。文中基於所收集的泰國神牌,以及各地對聯等文獻,多方面論述關聖帝君與關帝外型、忠義精神、桃源結義、夜讀《春秋》、青龍刀和赤兔馬、正字、義勇和萬古的關係。在這網路發達的今天,網路眾多的關公楹聯資料不少,對本文的寫作提供很大的幫助。

  • 關鍵字

    關聖帝君、神牌、對聯、忠義、桃源結義、正、萬古

發表於 宗教, 歷史, 民間信仰 | 已標籤 , , , , , , |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