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日治期間(1942-1945)美術活動研究

  • 篇名

    新加坡日治期間(1942-1945)美術活動研究

  • 作者與職稱

    姚夢桐
    新加坡華文文學館研究員
    魏愛蘭
    臺灣南洋文化學會助理研究員

  • 摘要

    本文以《昭南日報》與《南光週刊》為主要研究物件,通過刊登在這些報章和期刊上的插圖、漫畫以及美展消息,加以整理和分析,勾勒出新加坡日治期間的美術活動概貌。目前有關這方面的研究文章幾乎一片空白,我們嘗試作點補白的工作,以期讓新加坡戰前美術活動的研究更為完整。
    漫畫和零星的畫展建構了這一段特定歷史場景的美術活動,而日本軍政人員和日本漫畫家是當時幕後的主力。「殲滅英美,建設東亞新秩序,使之成為東洋之國土」的主題,圍繞著「建設大東亞共榮圈」的軸心推衍開來。經過刻意「美化」的圖文,侵略者瘋狂地進行殺戮與逮捕的行為,一變而成為了「解放當地人民」的大謊言。漫畫已非單純的藝術,畫展也在傳統的視覺審美功能上蒙上另一種色彩,成為日軍宣傳政令,愚化居民的政治手段。

  • 關鍵字

    新加坡日治時期、《昭南日報》、《南光週刊》、漫畫、美展、橫山隆一、向井潤吉、近藤日出造

發表於 文學, 歷史 | 已標籤 , , , , , , , | 發表迴響

黃春明童話角色的身體認同與差異

  • 篇名

    黃春明童話角色的身體認同與差異

  • 作者與職稱

    謝鴻文
    林鍾隆紀念館執行長

  • 摘要

    黃春明成就了許多「小人物傳奇故事體」的小說,在他為數不多的童話中,同樣喜歡透過對自我凝視與對他人關照的藝術手法,表現各種生命的生存狀態。
    黃春明的《我是貓也》、《短鼻象》、《小駝背》這三本童話皆涉及了認同與差異的問題,若更具體一點說,是關於身體如何在社會中建構認同以及表現出差異,當代文化研究中,開展了諸多關於身體的討論,簡單而言,身體既是自我獨特性的展示,也是差異標誌的突顯之處。而在差異中往往又反應出認同的心理問題,此一問題的解決與否,攸關生命個體後來的命運。《短鼻象》和《小駝背》探討的個體生命缺陷,傾向悲劇的敘事,但各有不同的結局,文本流露對弱勢族群處境的思考,實也是作家人道精神的發散。

  • 關鍵字

    身體、認同、差異

發表於 文化, 文學 | 已標籤 , , | 發表迴響

文藝與政治的邂逅:民族精神教育與文藝政策對現代藝文的影響

  • 篇名

    文藝與政治的邂逅:民族精神教育與文藝政策對現代藝文的影響

  • 作者與職稱

    陳美美
    國立宜蘭大學兼任副教授

  • 摘要

    1949年國民政府遷臺之後,因大陸失守之痛,在解嚴以前一直或顯、或隱以一個緊箍咒般的「反共國策」控制著整個國家社會的發展。這頒行於1950年代的國家政策,頒行的初期,在國民黨中有識之士的擘畫下,一方面透過正式教育體系的課程、教材,放入強調反共意識與民族文化精神的內容,另方面又透過黨政體系推行「反共文學」、「戰鬥文藝」等政策,以期有效達成臺灣人民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文革」開始以後,中華傳統文化更成為重要的政治籌碼,臺灣因而保有頗為深厚的中華文化基礎。但在對外關係上,基於現實的國際關係考量,採取的是親近歐美的政策。西方自由、民主與現代思潮,藉由前衛、實驗的藝文創作,因此源源不絕流入臺灣,國家文藝政策未能產生預期效果。可喜的是,在有志之士的努力下,拓展了原本在臺灣相對薄弱的戲劇與國劇領域,注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培育了許多重要的人才。就在傳統文化與西方前衛文藝思潮的交融下,奠定發展具有中華文化特色之藝文的基石。

  • 關鍵字

    反共國策、中華傳統文化、話劇、國劇、俞大綱、現代文藝

發表於 文化, 文學 | 已標籤 , , , , , | 發表迴響

新加坡淪陷時期(1942-1945)文學論析

  • 篇名

    新加坡淪陷時期(1942-1945)文學論析

  • 作者與職稱

    關瑞發
    馬來西亞大同韓新傳播學院研究員

  • 摘要

    上世紀四十年代初,日本發動對馬利亞的侵略戰爭,新加坡淪陷後被改稱「昭南特別市」或「昭南島」。日軍占領新馬之後即刻展開血腥統治,以「大檢證」爲名,大事捕殺新馬華族文人,轟轟烈烈的抗戰文藝運動,至此匿跡。正處茁壯的新馬文學文藝頓時停擺。文史學者稱新馬淪陷時期稱爲「淪陷時期」、「日治時期」,或「抗日衛馬戰爭時期」。日本統治當局爲貫徹與傳達它的政令,掠奪《南洋商報》與《星洲日報》設施與員工,改稱「昭南日報社」,爲日本軍政當局作宣傳工作。新加坡淪陷後,有關華人爲日本軍政機關服務工作,是否應被歸類為「漢奸」,或「親日」的「順民」,有待界定。一般皆認爲這時是沒有文學文藝作品的産生與存在的「黑暗時期」,即有也是日軍政當局所扶持的「漢奸文學」。對這時期出現的文學文藝,不齒一談,而有「沒有文學文藝」說法。另一方面是認爲在日軍高壓下,華文華校取消殆浄,華文文學文藝已沒有滋長的人才與土壤。因此,多數文史論述,一躍而過,續談「戰後新馬文學」的發展。淪陷期間的文史成了空窗。本文的主要論析內容是:淪陷三年半以來,昭南島的唯一華文媒體——《昭南日報》其副刊《昭陽》及《南光週刊》所發表文藝小說、散文、詩歌,戲劇,這些「文藝」,我稱之爲「淪陷親日文藝」。不願受侵略者駕馭而轉入地下繼續宣揚抗日的文藝作品,我稱之爲「淪陷期抗日文藝」。

  • 關鍵字

    昭南島、日治時期、昭南日報、南光週刊、淪陷親日文藝、淪陷期抗日文藝

發表於 文學, 歷史 | 已標籤 , , , , , | 發表迴響

關鍵字探索與文學史建構:馬華文學史書寫為例

  • 篇名

    關鍵字探索與文學史建構:馬華文學史書寫為例

  • 作者與職稱

    楊松年
    臺灣南洋文化學會學術顧問

  • 摘要

    關鍵字是有關論文的主要詞語。人們可以經關鍵字連接有關論文,論文內容也常依循關鍵字展開論述,而關鍵字的索求其實也可作為一種研究方法,;來建構文學發展的歷史。本文就是從這方面論述作者如何建構二戰以前馬華文學史。1919年至1924年間祖國、愛國、國慶日、雙十節等關鍵字的在文章題目的普遍運用,以及在文章中所呈現的的愛鄉心理,強烈的關懷中國、愛護中國的心態。我稱這時期的馬華文學為僑民意識濃烈時期的馬華文學,1925年以後至1933年間,上個階段剛露出來的南洋認識在這階段迸發開來。南洋、南國、南島、南風、南洋色彩、地方色彩、馬來等詞語突然大量湧現。我稱這時期的馬華文學為南洋文學提倡時期的馬華文學,1934年至1937年,馬來亞地方文學、馬來亞地方作家、馬來亞文壇等為這一時期的主要關鍵字。我稱這時期的馬華文學為馬來亞地方文學提倡時期的馬華文學。1937年至1941年,蘆溝橋事件發生,在文學作品上,祖國、中國、祖國、救國、回國、抗戰、抗戰文學等詞語在文章名稱,文章內容高度運用。我稱這一時段的馬華文學為本土意識受到挫折,僑民意識再度高度騰漲時期的馬華文學。我就是以作品名稱中關鍵字的運用頻率,作為文學發展分期的一個重要取向完成馬華文學史的建構。

  • 關鍵字

    馬華文學史、建構、文學分期、作品題目、作者心態

發表於 文化, 文學, 歷史 | 已標籤 , , , , | 發表迴響

由鄭和下西洋開展的醫藥交流

  • 篇名

    由鄭和下西洋開展的醫藥交流

  • 作者與職稱

    譚金土
    蘇州學者、臺灣南洋文化學會研究員

  • 摘要

    本文勾沉並分析明代初年隨鄭和下西洋的醫生的人員構成,典型剖析陳良紹的資質經歷和醫學素養;論述鄭和下西洋面臨的衛生環境及隨船醫生們的醫療實踐對鄭和下西洋的保障作用;介紹隨鄭和下西洋的醫生沿途開展的環境調查、醫療救助及藥材採購等醫藥交流活動。並就臺灣地區及東南亞各國的鄭和崇拜和神化與中醫傳播的關係進行分析說明。

  • 關鍵字

    鄭和下西洋、中醫、瘴氣、溫病、醫藥神話

發表於 文化, 歷史 | 已標籤 , , , , | 發表迴響

論「海外」語境下的「文化中國」

  • 篇名

    論「海外」語境下的「文化中國」

  • 作者與職稱

    沈慶利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 摘要

    「文化中國」最初由台港暨海外華人知識份子提出,具有超越性、批判性、對話性、相容性、全球性和想像性等特徵。它與華人知識份子長期「孤懸海外」,流散到異域他鄉之後的故國情懷密切相關,同時折射出近代中國社會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之間的文化碰撞和融匯,體現了全球華人族群追尋民族自我認同,促進文化心理一體化、實現中華民族中興的美好願景;還對增強當代中國的文化軟實力,豐富現代中國的文化心理資源不無借鑒意義。

  • 關鍵字

    文化中國、海外華人、杜維明

發表於 文化, 文學 | 已標籤 , , | 發表迴響

雲南蒼洱佛教歷史鉤沉

  • 篇名

    雲南蒼洱佛教歷史鉤沉

  • 作者與職稱

    張慶松
    雲南省社會科學院宗教所副研究員

  • 摘要

    雲南蒼山洱海地區佛教歷史悠久,且有「妙香國」、「佛都」之稱,但相關歷史記載很少,以致於蒼洱佛教的歷史如霧裏菩提樹,若隱若現。本文試圖展開的內容:蒼洱地區被稱為「妙香國」的歷史真相;從佛塔、金石、繪畫、寫經、以佛號為名的習俗等雲南本土資料挖掘蒼洱佛教的歷史記憶;從來滇的中原仕宦文人的見聞中佐證蒼洱佛教歷史的真實性。以史為證,蒼洱佛教的中原元素說明它是中華文化「多元一體」中的一元。

  • 關鍵字

    蒼洱佛教、妙香國、歷史

發表於 宗教, 歷史 | 已標籤 , , | 發表迴響

清代四川什邡地區寺觀的多種社會功能

  • 篇名

    清代四川什邡地區寺觀的多種社會功能

  • 作者與職稱

    胡小柳
    雲南省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員

  • 摘要

    佛教和道教的寺觀除了是宗教活動的場所外,還承擔著其他社會功能。本文以清代什邡地區為例,依據其地方誌史料簡要闡釋寺觀承擔多種社會功能的表現和原因。

  • 關鍵字

    什邡、清代、寺觀、社會功能

發表於 歷史 | 已標籤 , , , | 發表迴響

考論朱熹生前對民間信仰的「不是人間」題詠

  • 篇名

    考論朱熹生前對民間信仰的「不是人間」題詠

  • 作者與職稱

    劉家軍
    廈門大學人類學教研室主任

  • 摘要

    朱熹作為理學的集大成者,在八閩大地及臺灣金門都留下了很多的文化蹤跡,如今對於這些寶貴的蹤跡無論在搜集、整理、研究及保護都存在諸多不足,尤其對於朱熹早期崇奉佛學的田野證據研究甚為缺漏。比如朱熹在安溪的「不是人間」題詠雖然學界公認為就是朱熹生前的題字,但學者們對其研究甚為忽略、粗心,主要表現在文字傳抄、文獻對照、「禮佛與排佛」等方面,筆者認為此份題詠其實不僅反映了當代學界對田野實證的忽略與錯訛,實際上更是朱熹思想集成的一份肇始性標誌,是朱熹同安主簿期間推崇禪學的一份「定格」,值得各界加以厘清與重視。

  • 關鍵字

    朱熹、同安主簿、不是人間、安溪

發表於 文學, 民間信仰 | 已標籤 , , , |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