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組構記憶傳承:馬來西亞落成《朱子家訓》碑的意義-轉化「空間」為「場所」的參與探討

  • 篇名

    由組構記憶傳承:馬來西亞落成《朱子家訓》碑的意義-轉化「空間」為「場所」的參與探討

  • 作者與職稱

    王琛發
    馬來西亞孝恩文化基金會執行長

  • 摘要

    在海外華人最集中的東南亞,華人也恰恰是該區域各國的主要少數民族;過去以來,各地華人在各自聚居的城鄉建設一些族群特色標誌物,並通過各種手段維續這些通常呈現為建築語言的各種標誌,往往支援著華人論述本身族群在當地歷史與文化領域的「合法在場」,以至是分享開拓主權的象徵。2010年,東南亞6國朱氏公會聯合馬來西亞當地華人團體,邀請中國大陸和港澳臺代表到馬來西亞首府吉隆玻聯辦 「紀念朱熹誕辰880周年東南亞慶典」,利用連續一星期的系列活動,在當地建立號稱世界最大的中英文對照「朱熹家訓碑」,也可視為相似集體行為的現代表達。從當地華人的角度,這種樹碑立傳行為發生在當代,目標卻是為了延續城市中可能被淹沒的非物質文化,企圖通過結合各種活動的新建設去凝聚過去的集體記憶,將之投射在城市記憶的未來,敘述華人參與馬國歷史與未來的合理性。

  • 關鍵字

    少數族群、集體記憶、非物質文化遺產、話語權、成事的空間、場所的功能與意義、「還在」、外部世界交談

發表於 文學, 歷史 | 已標籤 , , , , , , , , | 發表迴響

從敦煌吐魯番出土古寫卷看清人三家詩異文研究之闕失

  • 篇名

    從敦煌吐魯番出土古寫卷看清人三家詩異文研究之闕失

  • 作者與職稱

    石立善
    上海師範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日本京都大學文學博士

  • 摘要

    漢代四家詩學,獨毛詩傳存至今,而齊、魯、韓三家皆亡佚,《齊詩》亡於曹魏,《魯詩》亡於西晉,《韓詩》亡於是北宋。清代今文經學重興,三家詩之經解與異文輯佚成為一時之顯學,家相、阮雲、陳壽祺、陳喬樅、王先謙等諸家網羅蒐集,甄別考鑑,成就巨大,但問題亦不少。本文依據西域出土東晉、六朝、唐代之古寫卷《詩經》白文本及傳箋本,反思清人三家詩異文研究,並提出自身之看法。

  • 關鍵字

    三家詩、毛詩、敦煌吐魯番、清代今文經學、輯佚

發表於 文學, 歷史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

罪孽、墮落與盼求救贖的冀望: 解讀李永平的書寫版圖

  • 篇名

    罪孽、墮落與盼求救贖的冀望: 解讀李永平的書寫版圖

  • 作者與職稱

    鄭琇方
    台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行政秘書

  • 摘要

    罪孽與墮落,是一座城市走向毀滅的關鍵字。根據舊約聖經中的記載,再現了集體暴亂與無度荒淫的索多瑪城,神降下了天火和硫磺以嚴懲,整座城市瞬間被傾覆剿滅、焚毀殆盡。「索多瑪」自此成為了人世道德良知沉淪的符號象徵。李永平援引了聖經的此一典故,以微言大義的春秋筆法,將他筆下的文本世界同構出聖經中所言的末世特質──荒唐、淫佚、混亂、罪惡!換言之,從《拉子婦》開始,直至《雨雪霏霏》,李永平的書寫版圖裡,不僅處處充斥渲染了意淫縱性的色情氣氛,亦輾轉輻射了幽黯的人性如何在那妖異詭美的感官世界中匍匐前進。 因此,基於對小說家主體精神的好奇,與此一創作特色的關注,這篇文章主要想探問的是,李永平是否企圖藉由不斷地書寫關乎罪惡、墮落與救贖此等主題,以穩定自身那淒淒惶惶、流離失所、恐懼、焦慮、不安於室的靈魂,尋求、建構在現實生活中,那賴以安身立命但卻不慎迷失方位的理想國?抑或如同哲人所言:「書寫是為了選擇遺忘。」?那麼,李永平所畏懼躲避、想要遺忘的又是什麼?是中國原鄉的烙印?還是出生南洋的原罪?抑或是由此二者所交錯岀的、浪子內心深處裡那無法言喻的焦慮與創傷?<

  • 關鍵字

    李永平、罪孽、墮落、救贖、浪子

發表於 文化, 文學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

「世界華文文學」語詞的商榷: 以台灣為觀察場域兼論一個學術詮釋社群的形成

  • 篇名

    「世界華文文學」語詞的商榷: 以台灣為觀察場域兼論一個學術詮釋社群的形成

  • 作者與職稱

    周煌華
    淡江大學全球發展學院講師

  • 摘要

    洎自廿世紀末所形成的「世界華文文學」學科,迄今此學科已陸續有廣泛且深入的討論,而中國大陸的研究群亦以其龐大的研究隊伍對此進入梳理與論述。立基於台灣,也有多位學者發出議論。本文透過空間與場域論說的理解,藉由敘述認同(ipseidentity)與詮釋社群(interpretive community)理論的基點,略窺台灣「世界華文文學」語詞的商榷過程,以及該學科的詮釋話語權的取用方式,以佛光「世界華文文學研究中心」與幾位學者為例,除了窺探台灣「世界華文文學」研究場域的眾聲喧嘩之外,也論說「敘述認同的詮釋社群」形成的意義,餘論「華與文的宏觀敘事」,則是綜合所述以進行個人的學思理解。

  • 關鍵字

    世界華文文學、台灣、場域、敘述認同、詮釋社群

發表於 文化, 文學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

華譯馬來詩歌發展履程論析

  • 篇名

    華譯馬來詩歌發展履程論析

  • 作者與職稱

    關瑞發
    馬來西亞大同韓新傳播學院研究員

  • 摘要

    馬來情歌原文「馬來班頓」(Pantun Melayu),是南洋馬來社會文化瑰寶之一,主要內容包含新加坡、馬來亞半島、印尼群島的民族風土民情,熱情地反映了他們的感情。西方學者最早把口傳馬來班頓收集成集,中國因上世紀20年代初北京大學於1918年2月開始搜集全國歌謠的感召,促使南來的中國文化人也對南洋鄉土氣息濃烈的馬來詩歌產生極大興趣,進而收集、翻譯,遂成就「華譯馬來詩歌」。新馬一些華文書寫的作者也仿馬來班頓的形式進行詩歌創作,形成新馬華文文學的另一蹊徑。本文以編年方式介紹有關「華譯馬來詩歌(班頓)」發展歷程,有助探討「華譯馬來詩歌」的趣味與其未來的趨向。

  • 關鍵字

    華譯馬來詩歌、馬來班頓、馬來情歌、班頓

發表於 文化, 文學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

中國古代通俗小說對新加坡華人宗教民俗的影響

  • 篇名

    中國古代通俗小說對新加坡華人宗教民俗的影響

  • 作者與職稱

    許振義
    新加坡福建會館文化組副主任

  • 摘要

    文學與文化是互通也互相影響的,文學既上承也下啟文化。中國古代神話、歷史故事、傳說等素材被寫進了古代戲曲、小說等通俗文學作品,這些作品的廣泛傳播進一步為這些素材所承載的文化基因做了縱向時間和橫向空間的傳承。處於中華文化輻射圈內的新加坡華族社會,至今所保留的許多華人宗教民俗和傳統,對其社會成員起著重要的教化作用。究其文化傳播根源均可以追溯到古代通俗小說。

  • 關鍵字

    古代文學與文化、新加坡華人宗教民俗、文化基因與傳承

發表於 文化, 文學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

2010年南嶽進香實錄:田野調查報告

  • 篇名

    2010年南嶽進香實錄:田野調查報告

  • 作者與職稱

    王啟明
    佛光大學文學系博士

  • 摘要

    2010年筆者與宋光宇教授先後2次到湖南衡山研究宗教,調查當地的進香文化,本文的內容來自當時的觀察與訪問記錄,以及現場拍攝的照片與影片,再經過整理而成。

    第一次到衡山是在7月3日至8日參加「海峽兩岸宗教與區域文化暨梅山宗教文化研討會」時,大會安排5日至6日到衡山參訪。第二次是在9月6日至9日,在湖南省宗教局安排之下,專程到衡山觀察南嶽進香的盛況。雖然在田野調查之前已經略知南嶽進香活動的概況,但是到了現場觀察之後,與原本的認知頗有出入,這才瞭解當地信徒對於宗教的虔誠,以及傳統文化仍然保留在民間。

  • 關鍵字

    南嶽、進香實錄、田野調查、衡山信仰、祈福方式、進香寺廟

發表於 宗教, 民間信仰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

明刊本《南海觀音傳》中儒家與釋道對話, 兼談麻六甲青雲亭新加坡觀音佛祖廟的觀音崇拜

  • 篇名

    明刊本《南海觀音傳》中儒家與釋道對話, 兼談麻六甲青雲亭新加坡觀音佛祖廟的觀音崇拜

  • 作者與職稱

    辜美高
    新加坡新華文學館研究員

  • 摘要

    本論文首先追溯《南海觀音傳》的情節來源,指出主要的情節實各有所本,不是憑空杜撰;接著分析小說的思想內容,認為是儒釋道針鋒相對的對話和教化的反思。論文也體認神怪小說創作利用史詩的技法。最後論文通過南來馬六甲的漳州移民創建以觀音崇拜為中心的青雲亭,分析其建廟的動機,以及漳州移民的後裔移居新加坡後參與傳播觀音信仰的一些情況。

  • 關鍵字

    《南海觀音傳》、護法觀音普賢文殊的組像、儒釋道對話、史詩入冥技法模式的採用、馬六甲青雲亭、新加坡觀音佛祖廟。 

發表於 宗教, 文學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

白水江流域民間苯教的信仰方式及儀式象徵

  • 篇名

    白水江流域民間苯教的信仰方式及儀式象徵

  • 作者與職稱

    陳立健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 摘要

    本文依據對白水江流域民間苯教的信仰方式、信仰形態及法事活動、信仰特徵及影響和田野調查活動,對該地區的苯教信仰重新進行了探討,提出了這些信仰的自身特點。

  • 關鍵字

    白水江流域、苯教、儀式、信仰特點

發表於 民間信仰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

阿美族宗教之探究:以台東宜灣村豐年祭儀為例

  • 篇名

    阿美族宗教之探究:以台東宜灣村豐年祭儀為例

  • 作者與職稱

    黃東秋
    佛光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

  • 摘要

    台灣十六種說不同語言的原住民族中,阿美族人口是最多的一族;原來主要分佈在台灣東部的花東縱穀及海岸山脈以東太平洋沿岸地帶,如今更是都市原住民族中最大宗。依地理位置阿美族由北到南大約可分為五個地域群:南勢阿美、秀姑巒阿美、海岸阿美、卑南阿美、恆春阿美。宜灣部落是屬於海岸阿美。

    阿美族是一個多神崇拜的民族,天人合一的觀念從阿美族人思維是認為人和大自然所有的事物是同等的地位,也就是人和牛、魚、鳥、木、草、蟲都是同等地位的。因此,他們常將孩子取名為牛、魚、草、石、米等,因為他們認為在族人的眼裡,所有的生命。

    在宜灣地區的豐年祭前後總共七天的盛事,天天都展現幹部們的辦事能力及部落的活力。宜灣部落的豐年祭祭典和部落聚會活動歷程就是實施其「傳道授業」的場所與機會,部落的運作憑依這種教育成果效來貫徹其目標。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的訪談法、參與觀察法與文獻分析法進行資料蒐集,試圖瞭解如何提昇阿美族語言文字化和宗教祭儀的能見度,參與阿美族的豐年祭祭儀,務期實踐當下的信念:生活在多樣化的社區中,每個人都因為彼此相互的影響而受惠,所以人人都必須相互尊重與學習

  • 關鍵字

    阿美族、宗教祭儀、豐年祭、宜灣部落

發表於 文化, 民間信仰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