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泉州回族文化變遷中的伊斯蘭文化保存與傳承

  • 篇名

    論泉州回族文化變遷中的伊斯蘭文化保存與傳承

  • 作者與職稱

    陳旺城    
    佛光大學未來與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

  • 摘要

    中國回族,是民國以前中國伊斯蘭教徒通稱的回回,經中國大陸建政,所開展民族識別後而成為全國五十六個民族中的十個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之一。而泉州回族大多為五代由海上絲路入華的阿拉伯、波斯穆斯林後裔中,經宋元鼎盛而與當地漢族等,通婚融和者的後代,至元末明初才形成一個漢化最深的中國回族群體。其間經元末明初「亦斯巴奚」之役及反色目人事件而在泉州如丁姓遷晉江陳埭,郭氏遷惠安百崎、蒲氏避居德化、永春,即使是金吉後代也到明永樂五年明朝政府頒保護伊斯蘭教寺和教徒後,才搬回泉州清淨寺居住的民族分佈格局。

    泉州回族在中國東南儒家文化高度發達地區,儘管其受伊斯蘭宗教的紐帶作用,並在與漢族通婚、勸學、科舉、入仕、宗祠建立與宗族組織封建思維濃厚的環境影響下,文化變遷已不可擋,為求自存與發展,顯性文化趨同漢族,也在所難免。然而在心理意識為代表的隱性文化,也仍頑強保留其鮮明的民族特性,且突出在強烈的民族意識上。本文擬就其民族形成過程、歷史文物遺跡及民族風俗習慣中闡述其對伊斯蘭文化的保存與傳承事證與原委情況,藉以提供對泉州回族歷史興趣與關注者的反思與研究參考。

  • 關鍵字

    伊斯蘭、吉哈德、泉州回族、亦斯巴悉、文化變遷

發表於 文化, 歷史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

靜觀人間墨妙,彌暢物外禪機 試論太虛法師、趙樸初詩詞中的「人間」意涵

  • 篇名

    靜觀人間墨妙,彌暢物外禪機
    試論太虛法師、趙樸初詩詞中的「人間」意涵

  • 作者與職稱

    陳煒舜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 摘要

    太虛法師與趙樸初有師叔姪之誼,為民國初年及當代中國大陸之人間佛教倡導者。佛教視文學為綺語,乃四口業之一。然太虛、趙樸初皆好創作舊體詩歌,並在詩歌中呈現出豐富的「人間」意涵。本文將太虛法師的人間佛教特點歸納為人間性與生活性,利他性與喜樂性,時代性與普濟性三端,將趙樸初的人間佛教特點歸納為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續佛慧命、傳承正法,農禪並重、切磋交流三端,並以此為綱進行探究。縱而觀之,太虛詩作雖含藏出豐富的「人間」意涵,卻也反映出其他論述類著作所不見的特徵,那就是詩人多姿多采的心理活動。而這些心理活動未必皆與清虛寂滅的佛法全然相契,顯示詩人和高僧兩重身分在太虛法師身上的角力。至於趙樸初,終生為在家居士,其活躍年代主要又在中共治下,詩詞相形之下有著更濃厚的入世意味,以及更為鮮明的感情色彩。在人間佛教的理念下,太虛法師與趙樸初的詩詞創作,不僅呈現出濃郁的入世情懷,也為佛教與文學的交融互涉提供了新的範式。

  • 關鍵字

    太虛法師、趙樸初、舊體、人間佛教、民國詩詞

發表於 文學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

梧棲浩天宮的歷史調查與研究

  • 篇名

    梧棲浩天宮的歷史調查與研究

  • 作者與職稱

    卓克華
    佛光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 摘要

    梧棲是台灣歷史上著名之港口,更是台灣中部西海岸線的中點,地理位置重要且突出。清初梧棲的海岸線就在大莊附近,因而居民除了從事農業生產外,近海捕魚養殖,與台閩之間的商貿活動,均是此一帶居民的重要生計之一,海上女神媽祖自然成了梧棲一帶居民最主要的守護神。當地居民多以「大莊媽」親切稱之。浩天宮不僅有悠久的歷史,且從創建以來,一直香火鼎盛,神靈卓著,是地方上的信仰中心、集會議事中心、文宣聯誼中心、節慶娛樂中心,近年來幾次整建更添增近代諸多文人的書法作品,更成一教化藝文中心。浩天宮不僅僅是梧棲鎮的傳統信仰中心,更是民眾團結之憑依紐帶,這種村與廟一體,神與人不可分的宗教社會現象,構成台灣歷史文化的宗教特色,本文從清代梧棲港的開發,浩天宮的創建發展進而論析該廟中的文物,以及宮中的神明、年例祭典及祭祀圈,是對稿廟一項歷史調查與研究的成果。

  • 關鍵字

    梧棲港、浩天宮、沿革、文物、年例祭典、祭祀圈

發表於 歷史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

敦煌唐人宗教祭祀韻文俗文學的傳播

  • 篇名

    藏傳佛教如何流傳俄國成為民間信仰—兼談臺灣佛教團體對俄聯繫與影響

  • 作者與職稱

    李明濱
    北京大學俄語系教授,博導,
    俄羅斯學研究所所長

  • 摘要

    敦煌遺書中宗教祭祀韻文俗文學指民間通俗詩詞,宗教祭祀催成的通俗詩詞,既有深厚文化背景,其俗詩俗詞也有豐富文化傳統,表現了中華民族的睿智。它們都是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祭祀中得到廣泛傳播。 

  • 關鍵字

    敦煌遺書、俗文學、宗教祭祀、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

發表於 未分類 | 發表迴響

雲海集

雲海集

內容說明

這部《雲海集》,自左至右,是雲海文集;自右至左,是雲海畫集。

繪者林仰章說,他要走一條繪畫的道路:畫意境,畫意趣,以簡單筆法描述心中所感所觸。文字作者楊松年熱心於古代詩論的探討,有感於仰章的想法和不少古代詩論者的見解一致,便鼓勵他堅持想法,多多創作。看到仰章二十多年來不斷努力的成果,相當激動,他的作品,經常聊聊幾筆,生動地寫人物,寫景致,寫花鳥,寫蟲魚。而更重要的是所展現的盎然意趣、境致。師生倆談得起勁,作者把多年所寫以雲海集為題的零零散散的作品給仰章看,兩人發覺在理念上有共同的地方,遂有師生聯合出版文集與畫集的構想,於是而有這本雲海集出版的醞釀。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楊松年.文

▅ 1941年生於新加坡
▅ 香港大學博士
▅ 前台灣佛光大學文學系所專任教授
▅ 世界華文文學研究中心主任

  【楊松年 著作】
學術著作有《王夫之詩論研究》、《中國古典文學批評論集》、《中國文評論史編寫問題論析》、《杜甫〈戲為六絕句〉研究》、《姚瑩〈論詩絕句六十首〉研究》、《中國文藝批評研究問題論集》、《新馬華文文學論集》、《中國文學評論史書寫問題論集》、《戰前新馬華文文學所反映的華工生活》、《戰前新馬文學報章文藝副刊論析》、《大英圖書館所藏戰前新華報刊》、《新馬早期作家研究》、《戰前新馬文學本地意識的形成與發展》、《南洋商報副刊〈獅聲〉研究》、《新馬華文現代文學史初編》、《新馬現代華文文學》、《檳城新報文藝副刊與早期馬華文學》、主編《從選集看歷史:詩集》

林仰章.圖

▅ 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
▅ 澳大利亞詹姆士.庫克大學經濟學碩士
▅ 新加坡畫家
▅ 從事美術教育二十年
▅ 參與國內外畫展四十餘次,包括中國、香港、韓國、馬來西亞、墨爾本和新加坡等地
▅ 參展藝術作品種類包括中國畫、印章、當代中國畫、現代畫與抽象畫
▅ 作品為國內外機構與私人收藏

  【林仰章 獲獎記錄】
Philippe Charriol Foundation頒發獎項
新加坡藝術協會頒發獎項
陳之初博士美術獎
大華銀行繪畫獎

發表於 學者消息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

編後話

《華人文化研究》第三卷第一期準時和各位見面。
本期和過去幾期大致一樣,共刊載十二篇論文,要特別說明的,其中四篇:李明濱的《藏傳佛教如何流傳俄國成為民間信仰-兼談我國台灣佛教團體對俄聯繫與影響》、陳煒舜的《讀書剳記:《左傳》占筮記載分析》、譚金土的《一堂敬五教,道觀建經社—江蘇南通平潮地方士紳創立「經社」剖析》與黃君榑的《水的神話母題-論神、人轉變的「沐浴儀式」》,是世界華人民間信仰文化研究中心舉辦的第五屆國際學術會議「由人而神-閩南神明文化探究」的會議論文,或因作者要求,或為充實本學報內容而轉刊於此。
南洋文化學會將繼續通過世界華人民間信仰文化研究中心在各地舉辦國際學術會議,及由唐山出版社出版《世華民間信仰論叢》推動民間信仰文化,和由本學會出版《華人文化研究》學報推動華人文化。正如本會理事長龔鵬程在發刊詞所說:我們既非政府,又不隸學院,不臣天子,不揖諸侯,所以較關注民間社會的發展、宗教禮俗的傳播。我們誠懇學者方家賜稿,共襄盛舉。也期盼讀者學界的大力支持。

華人文化研究半年刊編輯委員會

31.05.2015

發表於 學者消息 | 發表迴響

《近思錄》卷一「道體」之內涵及其在宋代理學上的意義

  • 篇名

    《近思錄》卷一「道體」之內涵及其在宋代理學上的意義

  • 作者與職稱

    宋隆斐
    龍華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 摘要

    《近思錄》是朱熹與呂祖謙兩人合編的理學入門書,其卷一「道體」之編輯旨趣乃因呂祖謙強調而得確立。因為《近思錄》之編輯是朱呂二人重新整合北宋四子的思想,對於初學者而言,在閱讀該書時,常常會跳躍於這些思想家的系統之間,除非全面閱讀周張二程以及朱子的著作與語錄,才可能有條理的掌握這些人的思想系統,而今藉由《近思錄》為橋樑,透過朱子與呂祖謙的理解與整合,得以一窺北宋四子的思想淵源與理學概念之發展。

    職是之故,筆者認為針對《近思錄》卷一「道體」內容共五十一條加以分析,應該可以觀察到朱呂二人如何將北宋四子對於「道體」的不同見解,經過重新詮釋之後加以歸納整合,建構出完備的理學體系。在實際進行分析時,將把焦點放在每一條正文與相關註語之間的詮釋角度與內容的選擇,以及各條目之間所呈現的前後次第與發展呼應的脈絡。

     

    本篇論文分為四小節。第一節是「近思錄的編纂意義」;第二節是「近思錄所提供的為學次第」;第三節是「卷一內容逐條分析」;第四節是「結論:卷一之主旨脈絡與重要概念」。

  • 關鍵字

    近思錄;道體;心統性情;氣質之性

發表於 文學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

水的神話母題:論神、人轉變的「沐浴儀式」

  • 篇名

    水的神話母題:論神、人轉變的「沐浴儀式」

  • 作者與職稱

    黃君榑
    北京大學研究生

  • 摘要

    「水」作為神話的基本要素之一,除卻自身所帶有的人格化特徵外,更可以以媒介的形式來提供神格化的賦予。「沐浴儀式」一直作為諸多神話之中,從人格化轉移到神格化的過渡,具備了神話母題的思想概念。本文從「沐浴儀式」入手,採用N級編碼理論進行輔證,嘗試確立「沐浴神話」作為神話母題的解讀可能性,並且著重談論「沐浴神話」的特點、深義、象徵等,以進行對神話人物與「水」之間的關係的新解讀。

  • 關鍵字

    沐浴、神話、儀式、水、神格化、人格化

發表於 文學, 民間信仰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

老子思想與新加坡的宗教和諧政策

  • 篇名

    老子思想與新加坡的宗教和諧政策

  • 作者與職稱

    徐李穎

    廈門大學國學院客座副教授

  • 摘要

    新加坡處於回教國家包圍圈,同時國內又包容了四大種族、十大宗教。在建國後五十年時間裡,政府致力於把新加坡建設成一個種族、宗教和諧的社會上,為此採取了靈活而務實的宗教政策來處理敏感的宗教問題。如果說寬容與和諧是新加坡宗教關係的主要目標,那麼新加坡的宗教政策大體說來可謂剛中有柔、柔中見刃。這與道家順勢而為、求同存異、以柔克剛、防微杜漸、無為而無不為的管理策略,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 關鍵字

    老子思想、新加坡、宗教和諧、道家思想

發表於 宗教, 文學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

濟南慘案殃及臺茶輸新加坡案例

  • 篇名

    濟南慘案殃及臺茶輸新加坡案例

  • 作者與職稱

    林孝勝
    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前會長

  • 摘要

    濟南慘案發生後,中國各地與海外僑社即刻展開如火如荼的抵制日貨運動。新加坡僑民也熱烈響應掀起抵制日貨運動。在抵制日貨過程中還殃及臺灣茶輸入新加坡的事件。福建安溪盛產茶葉,安溪人很早就在福州、廈門、潮州、汕頭、臺灣及南洋設立茶莊,建立了茶葉貿易網絡,壟斷中國、臺灣及南洋之間的安溪茶葉貿易。新加坡白三春茶莊因由臺北進春茶莊輸入臺茶而收到恐嚇信,反映僑民抗日救亡民族意識的萌芽。星臺茶商的危機處理策略和應變計劃,也顯示安溪茶商仍然在由鄉情紐帶建立起來的傳統商貿網絡中運作。

  • 關鍵字

    濟南慘案、抵制日貨、恐嚇信、白三春茶莊、臺北進春茶莊、貿易網絡

發表於 歷史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