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敬五教,道觀建經社 —江蘇南通平潮地方士紳創立「經社」剖析

  • 篇名

    一堂敬五教,道觀建經社-江蘇南通平潮地方士紳創立「經社」剖析

  • 作者與職稱

    譚金土
    台灣南洋文化學會研究員

  • 摘要

    以收藏的民國九年江蘇南通市平潮鎮鄉紳費範九編印的《南通平潮市經社報告書》為典型材料,介紹鄉紳們把一座頹廢了的道觀改建成兼崇儒、道、釋迦、耶酥、回五教並重的「經社」的情況。剖析鄉紳們改造和引導民間信仰所發生的時代背景,說明「經社」的創設與南通清末狀元張謇在南通推行實業救國,教育救國的實踐並推行模範縣建設的社會背景相一致的。論證鄉紳以儒家的理念在改造和引導民間信仰中所起的多方面的積極作用,指出南通平潮經社的典型事件對今天管理和引導民間信仰的啟發意義。

  • 關鍵字

    南通平潮、費範九、張謇、改造道觀、經社、模範縣

發表於 文化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

阿美族料理的傳統與創意

  • 篇名

    阿美族料理的傳統與創意

  • 作者與職稱

    黃羽  黃東秋 黃于

    黃東秋:佛光大學外文系 副教授

    黃 于:中央通訊社 編輯

    黃 羽:花蓮四維高中 教師

  • 摘要

    中國的藏傳佛教是佛教的一個派別,由蓮花生等僧人把印度的密宗傳入我國西藏,依據當地的實際而西藏化,成為喇嘛教。從 16 世紀末開始就在內蒙古和外蒙古傳播開來,至 1640年被定為蒙古信仰的獨一無二的宗教。
    佛教傳入俄國經過了漫長而曲折的路程,經由藏、蒙、俄三個民族傳遞,分成兩步前進, 先是在蒙古族聚居的地域中傳開,接著才爭取到達俄羅斯腹地,其間歷時三、四百年。

  • 關鍵字

    阿美族、豐味、創意、原住民族傳統菜餚

發表於 文化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

論清代乾嘉道三朝的回疆邊政

  • 篇名

    論清代乾嘉道三朝的回疆邊政

  • 作者與職稱

    陳旺城

    佛光大學宗教學系教授兼所長

     

  • 摘要

    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政府統一天山南北路後,有鑒於中國幅員廣大,而歷來外患,恆來自西北,尤其位處西北邊陲前沿,舊時所稱「西域」中心的維吾爾族聚居區的回疆因人文地理與內地迴異,所以實施有別於其他地區的若干邊政措施,如軍府統治下的換防兵制,廣通驛站,增設卡倫,以完善邊防網絡;因地制宜的建立回疆民政特色的伯克制度,且興辦具新疆地方需要的墾務、牧政及嚴格的漢回隔離政策。在清廷的戮力經營下,方使得原本多事的回疆,因此維持了逾半個多世紀的和平安定局面。直至「張格爾」(Jhanger)(1820─1828)、「玉素普」(Yusuf)(1830)事件發生後,方又政局詭辯,「亂事」不斷。其間,乾、嘉、道三朝時期規劃宏偉的邊政固然起了很大的作用,只因中亞情勢的遽變,清廷回疆統治勢力的衰退,致使浩罕外力如有機可乘,而大小和卓後裔在回疆勢力得以崛起,直迄新疆建省前仍紛擾不息。本文旨在縱剖「回亂」因果關係與橫析清朝回疆邊政結構,著眼於統一時期,回疆地區的軍政國防及民族發展的整體,作宏觀的邊政探討,並擬進一步,藉由認知清代乾嘉道時期對回疆治理政策的缺失與特色及確察回疆處理宗教民族事務的關連性與重要性,以便提供日後新疆治理的改進參考。

  • 關鍵字

    回疆、邊政、伯克、民族隔離政策、卡倫、牧政

發表於 歷史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

半世紀排華政策影響下的當代印尼華人宗教

  • 篇名

    半世紀排華政策影響下的當代印尼華人宗教

  • 作者與職稱

    王琛發

    馬來西亞孝恩文化基金會執行長

  • 摘要

    蘇哈多軍事統治時代,印尼華人生活在排華情緒與同化政策的壓力下,日常不能公開讀、聽、寫中文,不准在家庭以外的實踐文化風俗,所有華文學校也因此被關閉。但是,另一方面,印尼提倡有神論立國,推行宗教反共政策,保障原住民本有多元宗教自由,卻也使得各種華人信仰組織有機會依附于原住民本有的佛教信仰。全盤更名「佛寺」的華人民間廟宇,除了獲得通融保留原來的漢字文物碑銘,也繼續收藏與使用原本宗教需要的老舊典籍,並因此擴大了印尼「佛教」的陣容。當廟宇無言中成為華人宗教書籍最後傳播據點,人們唯有藉著宗教掩護去學習和使用華文,「誦經需要」曾經是整整幾代華人讀華文認漢字的合理解圍方式。利用印尼語翻譯「佛教」書籍,實際上也等於借用強勢族群語言文字去維續弱勢文化傳承,即使這樣的文化傳播並不全面,也有偏差,它還是確保當地華人藕斷絲連的文化認同。

    進入 21 世紀,很大部分印尼華人子弟在同化政策長期薰陶下已經不諳華文,可是當政治演變至民主化時代,印尼教育部推動全國學校設置華文科,人們卻驀然發現,早期迫不得已。

  • 關鍵字

    同化、華文、寺廟、宗教書籍、以印尼語注音、印尼文譯本、傳播成本、對

發表於 宗教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

新北市新莊老街的歷史變遷

  • 篇名

    新北市新莊老街的歷史變遷

  • 作者與職稱

    卓克華
    佛光大學歷史系教授

  • 摘要

    新北市的新莊區位於臺北盆地之西緣,原稱新庄。新莊進入有史時代後,先有平埔族的生活棲息,後有漢人進入,促成新莊平原之開拓與新莊之崛起,在農產、航運、港灣等有利 條件下,加上商賈之有利可圖,薈聚此地,郊行林立,促成街肆的建立與繁榮,也就是新莊 街的形成。

    乾嘉年間是新莊鼎盛時期,咸同年間一時中衰,其原因有三: (一) 河道淤積與沙洲變動 (二) 分類械鬥與民變(三) 艋舺崛起取代。進入日據時期,在日府的治理統制治下,新莊 有了現代化的建設及改變,包括了農業、交通與教育等等,老街的建築也出現了重大的變化, 除了傳統街店、閩南式合院外,也出現了日式建築。光復後,新莊逐漸發展為衛星工業城市, 許多農地、工廠用地轉成住宅區、商業區使用,新興商店大量增加,形成許多新舊商圈。

    老街依然繁盛熱鬧。白天,人來人往,交易活絡。晚上,搖身一變,成為夜市,人潮沸 騰,喧囂吵雜,像個濃粧艷抹的村姑。老街依舊熱鬧風華依然,只是有些徐娘半老。在現代 社會中,如何推陳出新恐怕是新莊人將要共同參與,共同面對的老課題。

  • 關鍵字

    新庄、新莊、新莊老街

發表於 歷史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

讀書剳記:《左傳》占筮記載分析

  • 篇名

    讀書剳記:《左傳》占筮記載分析

  • 作者與職稱

    楊松年

    世界華人民間信仰文化研究中心學術顧問團總召集人

  • 摘要

    前幾年兩次受邀出席新疆特克斯《周易》論壇,聆聽多位學者論及八卦課題,深受啟發。
    近日重讀《左傳》,乃對其中占筮記載,細加探討。
    《左傳》紀錄占筮事蹟者,二十多則。雖 然不少學者曾對這些記載撰文分析,本文作者仍然抱著參與熱鬧心態,隨讀隨解,寫成本文, 以誌學史學易之歷程。

  • 關鍵字

    左傳、六十四卦、變爻、占筮、卦象、卦辭

發表於 宗教, 文學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

卿雲考略

  • 篇名

    卿雲考略

  • 作者與職稱

    陳煒舜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 摘要

    本文考察相關文獻,認為卿雲的原型即為日月的光暈。《史記.天官書》以卿雲、日暈皆與兵象有關,神話中的黃帝蚩尤之戰,蓋因兵捷霧消、天日重見,卿雲出於天穹,故黃帝 以卿雲為戰勝之瑞,此後卿雲更成為易代之象徵。後世顧名而思義,以卿雲為祥雲,然「似 雲非雲」的日月光暈之象,反而不為人知矣。

  • 關鍵字

    卿雲、日暈、祥瑞、易代、國歌

發表於 文學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

藏傳佛教如何流傳俄國成為民間信仰 —兼談臺灣佛教團體對俄聯繫與影響

  • 篇名

    藏傳佛教如何流傳俄國成為民間信仰—兼談臺灣佛教團體對俄聯繫與影響

  • 作者與職稱

    李明濱
    北京大學俄語系教授,博導,
    俄羅斯學研究所所長

  • 摘要

    中國的藏傳佛教是佛教的一個派別,由蓮花生等僧人把印度的密宗傳入我國西藏,依據當地的實際而西藏化,成為喇嘛教。從 16 世紀末開始就在內蒙古和外蒙古傳播開來,至 1640年被定為蒙古信仰的獨一無二的宗教。
    佛教傳入俄國經過了漫長而曲折的路程,經由藏、蒙、俄三個民族傳遞,分成兩步前進, 先是在蒙古族聚居的地域中傳開,接著才爭取到達俄羅斯腹地,其間歷時三、四百年。

  • 關鍵字

    藏傳佛教、喇嘛教、密宗

發表於 宗教, 民間信仰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