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國入侵下的儒家思想:透過潘清簡詩文探索其所見證的現實與預感

發表於 文化, 文學, 歷史 | 已標籤 , , , , | 發表迴響

「雨下撥水」 越南金甌市潮州人天后信仰儀式之轉變與在地化

發表於 文化, 文學, 民間信仰 | 已標籤 , , , , , | 發表迴響

建安宮 越南華人最具代表性古跡

發表於 文學, 民間信仰 | 已標籤 , , , , | 發表迴響

從永隆文聖廟遺址看儒家精神與越南民族主義

發表於 民間信仰 | 已標籤 , , , | 發表迴響

玉屑金針︰學林訪談錄~潮西來矣又潮東 馬森教授訪談錄

潮西來矣又潮東
馬森教授訪談錄

訪談及整理︰曹世耘(成功大學中文所博士候選人)

編者按︰馬森教授(1932- ),山東齊河人,當代小說家、劇作家、文學評論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士語文碩士,1961年赴法研究戲劇、電影,並入巴黎大學博士班研究文學,後獲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在法國創辦《歐洲雜誌》,先後執教於法國、墨西哥、加拿大、英國倫敦大學、香港等地大學,足跡遍世界四十餘國。返國後,先後執教於臺灣師範大學、成功大學、南華大學、佛光大學等校,一度兼任《聯合文學》總編輯。著有小說《夜遊》、寓言《北京的故事》、散文《墨西哥憶往》、文論《東西看》等數十種。學術著作有《中國現代戲劇的兩度西潮》等。
………………………………

發表於 文化, 文學, 歷史 | 已標籤 | 發表迴響

三餘劄記:王士禛紀事詩與清世祖哭陵事

王士禛紀事詩與清世祖哭陵事

楊月英
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

在清初詩人中,王士禛無疑是相當春風得意的。他二十二歲即會試中試,二十四歲時,又以詩作〈秋柳〉四首聲名大振。〈秋柳〉是王士禛早年的名作,詩中縈繞著一種若有若無的故國之思,使得明遺民產生了認同感。清代初期,明遺民在文化領域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力。王士禛與遺民詩人相唱和,並得到吳偉業、錢謙益的揄揚,被接納入遺民的文化圈。同時,他仕途順遂,官至刑部尚書,主盟詩壇,創神韻說。對於神韻說的本質,嚴迪昌在《清詩史》中有著非常鞭辟入裡的分析:
………………………………

發表於 文化, 文學, 歷史 | 已標籤 , | 發表迴響

三餘劄記:近代日本琴道與林謙三、高羅佩

近代日本琴道與林謙三、高羅佩

長谷部 剛(HASEBE Tsuyoshi)
日本關西大學文學系

林謙三(Hayashi Kenzo,1899-1976)是日本著名的音樂學家、雕刻家,1936年所著的《隋唐燕樂調研究》一書,經過郭沫若的翻譯在上海出版。此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開始解讀研究《敦煌琵琶譜》以及《(日本)陽明文庫藏〈五絃譜〉》。戰後,進行正倉院藏樂器調查,1950年因「東洋古代樂器研究及正倉院樂器復元」獲得了「朝日獎」,並被奈良教育大學聘為教授。1957年在大陸出版《敦煌琵琶譜的研究》(潘懷素﹝譯﹞,上海音樂出版社),1962年,在大陸出版《東亞樂器考》(錢稻孫﹝譯﹞,音樂出版社),1964年在日本出版《正倉院樂器研究》(風間書房),1969年出版《雅樂―古樂譜的解讀―》(音樂之友社),1973年出版《東亞樂器考》日本版(河合樂譜)。通過《隋唐燕樂調研究》《敦煌琵琶譜的研究》《東亞樂器考》三部著作,林謙三在中國的聲譽遠遠高於在日本的知名度。距《東亞樂器考》日本版出版十一年前已有中文版,這足以說明以上事實。………………………………

發表於 未分類 | 已標籤 , , | 發表迴響

三餘劄記:英文流行歌與女性主義

英文流行歌與女性主義

陸潤棠
香港恆生管理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一、女性半邊天
1971年澳裔美國歌手Helen Reddy 唱的 “I Am Woman” 打響了流行歌的女性主義的頭一炮,與當時文化界的女性主義先鋒Gloria Steinem提倡的女權運動,互相輝映。當時的女權運動已包含:性別平等,同工同酬,女性主宰自己性向和身體,生育的選擇,反家暴,離婚和子女撫養等家庭權利,女性選舉被選和財產擁有權。換言之,推翻一切傳統父權社會法律上對女性作為「二等性」(The Second Sex)的不公義現象。這些女權的各種素求,歴徑西蒙、特保華(Simon de Beauvoir),比蒂、費爾丹(Betty Friedan),蘇姍、桑特(Susan Sontag)等知名女性作家宣揚,為女權運動打下堅固理論基礎。Helen Reddy這一首歌變成了女權主義的戰歌,通過流行音樂,顛覆主流父權社會的偏見和定型,宣揚女性半邊天的正確形象,提昇女性主體的意識,矯正流行文化對女性形象的扭曲呈現。全首歌的演繹就如一女性宣言︰
I am woman, hear me roar
In numbers too big to ignore
And I know too much to go back an’ pretend
’cause I’ve heard it all before/
And I’ve been down there on the floor
No one’s ever gonna keep me down again.
副歌部份更令女士們振奮:I am woman/I am invincible/I am strong/I am woman。全首歌一氣呵成,既有流行音樂的輕快節奏,又具鮮明的意識型態,成功將政治和商品包裝起來。
………………………………

發表於 文學 | 已標籤 , , | 發表迴響

三餘劄記:周貞亮《文選學講義》與駱鴻凱《文選學》疑雲小識

周貞亮《文選學講義》與駱鴻凱《文選學》疑雲小識

王慶元
武漢大學文學院

王立群教授所著《現代文選學史》一書,對上世紀誕生的、僅有的兩部現代文選學代表作周貞亮《文選學講義》、駱鴻凱《文選學》,作了全面的、開創性的比較研究,王書對學界不太熟悉的周著給予很高評價,稱其可與駱著「方軌並駕」,得到學界普遍認可。筆者閱後,獲益不少。因周著系武大早年講義,迄未正式刊行,故流傳不廣。今日尋覓,尤其不易。經輾轉獲閱此書,並與駱著《文選學》(1937年出版,1989年新印)細加比勘,疑雲不少,如兩書究竟孰先孰後(指寫作時間和最早印出公諸於世之時間);兩書出版時日先後不同,撰寫時是否相互影響,另外,對兩書文字雷同之處應如何對待等等問題,都值得探討。………………………………

發表於 文學 | 已標籤 , , , , | 發表迴響

三餘劄記:孔子夢死的文化意義

孔子夢死的文化意義

金春峰
人民出版社編審

禮記.檀弓上》記載:孔子一早起來,拖著杖,閒適地在門外散步。唱道:「泰山要崩塌了吧?梁琴木要折斷了吧?哲人要凋零了吧?」唱完走進屋子,對著門坐下。子貢聽到歌聲,說:「泰山如果崩塌了,那我們仰望什麼呢?梁木如果折斷了,哲人凋零了,那我們效法誰呢?夫子恐怕要病倒了。」於是快步進去。夫子說:「賜!你來得怎麼這樣遲啊?夏后氏停柩在東階之上,那還是在主人位上;殷人停柩在兩柱之間,那是處在賓主之間;周人停柩在西階之上,那就是把死者看作賓客了。我孔丘是殷人,我前夜夢見自己安坐在兩柱之間。沒有聖明的君主出現,天下誰會尊崇我呢?我恐怕快要死了。」大約臥病七天就去世了。………………………………

[/wr_row]

發表於 文學 | 已標籤 , | 發表迴響